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朝的宋真宗赵恒曾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中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语句。
宋真宗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来读书。
但仅仅读书未必能获得诗中描述的一切,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好成绩,然后做官。
而宋真宗如此直白的用钱财、美女来诱惑更多人读书考科举做官,其实主要是针对中、下层百姓,也就是平民阶层。
权贵、豪门及一些大家族是无法用物质享受来诱惑的,因为他们不缺少钱财、美女。
只有平民阶层才比较容易被看得见的物质享受打动。
这才是宋真宗写《劝学诗》真正的意愿,他希望更多的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官场中来。
这不仅仅是宋真宗的意愿,也是宋朝所有皇帝的意愿,以及宋朝形成的士大夫集团的意愿。
这个意愿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训而出现的,也是为了统治需要出现的。
科举起于隋唐时期,但那个时候的科举属于权贵们的把戏。
根据现代研究学者的统计,唐朝两百多年来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进而进入官场的名额中,只有16%是平民阶层。
其余的84%,全部是权贵家族出身的进士,以及部分属于小姓家族,但相对于平民阶层,依旧是高不可攀的家族出身的进士。
即使是那16%平民出身的进士,在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前,也需要向权贵人士或其家族递交“行状”,表明依附之心,才有可能考中进士。
所以,唐朝科举的结果偏向于上层社会人士,平民阶层想通过参考科举进入官场是难上加难。
这样的现象当然有多种原因导致,比如读书的成本,比如阶层歧视(在唐朝,工商家族的子弟不允许参加科举),比如门阀的权力垄断等等。
这隔绝了底层人士的上进之道,也不利于皇族对王朝的统治。
在唐朝,即使是如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也免不了在一些事务上受制于权贵、门阀家族。
原因就是官场的进入基本上被这些大家族垄断,没有这些大家族的帮助,就没有足够的官员帮助治理国家。
这显然对皇权不利,放大了说,底层平民没有上升渠道,也对社会稳定不利,推翻唐朝的黄巢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改行当了反贼。
到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任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教训,他们希望吸纳更多的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官场,稀释权贵家族在权力生态中的影响。
在宋朝,权贵家族或高级官员的子弟即使科举高中,也要面临更多的考核,以及在名次上的打压。
如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个叫陶邴的考生考中第六名进士,宋太祖却专门下诏,要求陶邴必须复试。
原因是,陶邴的父亲陶谷是翰林学士,有这么个身居高位的父亲,宋太祖担心陶邴考中进士有猫腻。
当然,宋太祖更担心的是,进士名额会如同唐朝一般,会逐渐被权贵家族把持。
为此,宋太祖连续下达了两道诏书,规定以后凡是官员子弟参加科举,都需要比平民子弟多一道复试,以证明他们是真有才。
到了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因为当时一名落第举子敲登闻鼓状告考官、翰林学士李仿徇私,宋太祖又亲自对所有考生进行复试。
结果,原本只考中了36人的这次科举,经过宋太祖复试后,有127人符合要求考中,另外原本考中的36名进士中,有10人因为才干不足而落选。
显然,这期科举出现了徇私舞弊的现象,考官李仿没有公正的对待科举考试。
事后,“翰林学士、知贡举李昉坐试人失当,责授太常少卿。”
然后,宋太祖恢复了当初武则天创立的殿试制度,让皇帝成为科举最后一道关口的审查人和执行人。
这是为了避免考官“用情取舍”,把进士名额向权贵、官员家族出身的子弟倾斜。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时的科举考试中,有包括当时的宰相在内的诸多官员亲属在殿试时,被考官建议选为上等,准备给予好名次。
但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坚决给这些考中进士的权贵亲属降等,“斯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也”,把好名次尽量授予平民出身的进士。
再到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科举考试还出现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即有官职的考生参加科举,不能选为状元。
一般来说,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就有官职的考生,基本上是通过“恩萌”入仕,也就是出身权贵或官员家庭。
对于这样的考生,除非真是毫无争议的“才高八斗”,否则,在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状元必须让给平民阶层的考生(到南宋时,这项潜规则才作废)。
在宋仁宗执政时期,他亲自主导的12次殿试中(宋仁宗时期共有15次科举,前三次是皇太后刘娥主导),状元全部授予了平民出身的考生。
由上可知,在宋朝,从宋太祖开始,历任宋朝皇帝坚持不懈地在科举考试中,给予平民阶层的子弟更多的希望和优惠政策。
这些坚持让宋朝的科举有别于唐朝,让宋朝的平民阶层有了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
宋朝还积极填补科举考试的各种漏洞,如糊名、誊录、锁院等各种制度和措施一一制定,让科举考试的结果是真正唯成绩论。
另外,宋朝还大举增加科举考试的名额,取士名额为历朝之冠。
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这个平台进入官场,由这一阶层形成的新的士大夫集团会竭力拥护宋朝,权贵家族的权力影响力也因此大大降低。
这不仅有利于宋朝的皇权,也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彭羕为何会不被重用?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详情
很多人都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耳闻能详,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汉元帝时期,不过很多详情
鲍勋是谁?他与曹丕之间有何恩怨?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是真的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详情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不派张飞去镇守荆州?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详情
对汉献帝的辈分比刘备还高,为何还认刘备为“皇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的“皇叔”身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读《三详情
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为何曹操不惩罚他,还一直留着他?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详情
隐蕃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详情
还不知道: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详情
你真的了解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吗?趣历史小编给大详情
刘病已的前半生过得很苦,他在吃奶的时候被送进了监狱,完全是因为自己祖父刘据的详情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详情
郦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期儒生,又被称作“郦生”,在六十多岁详情
吕雉,字娥姁(xū),又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她是中国详情
审食其(shěn yì jī)(?-前177年),西汉时期官员,是刘邦的同乡详情
张释之,字季,汉族,堵阳人,西汉法学家,法官。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详情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详情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西汉时期名臣。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详情
诸葛亮高大英俊,为何要娶丑女黄月英为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详情
陈胜(?—前208年),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接下来趣历详情
郑当时,西汉时期大臣,郑桓公二十二世孙,陈人,荥阳郑氏先祖,任侠善交,在梁、详情
你们知道萨尔浒之战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叛明自详情
在诸如世界杯这样的全球性足球体育赛事中,德国队长期作为实力强劲的队伍,被广大详情
还不知道: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迅速崩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情
对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国为什么一蹶不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详情
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否正确?为何不先攻汉中与益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详情
还不知道:卤城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胜谁败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情
对古代两军列阵野战时,为何擅自回头往后面观看几眼的士兵会受罚?很感兴趣的小伙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不爆发对谁更有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情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和周室联军之间爆发了一次战争,以郑详情
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的原因是许攸献计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详情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为江淮地区爆发了激烈战争,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史称石亭之详情
杨廷鉴是什么人?他为何会归顺于李自成?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详情
王昭君身为一个大美人,却在汉元帝的后宫当中默默无闻,多少年都见不到皇帝一面,详情
历史上真有董白这个人吗?她跟董卓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详情
众所周知郭嘉,是曹操最欣赏、最信赖的谋士之一。他跟随曹操擒吕布、破袁绍、斩袁详情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名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详情
一般开国皇帝都有很多心腹大臣,那么赵匡胤的心腹是谁?他的心腹大臣们并没有拥护详情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家是江宁织造署的管理者,雍正在登基5年后详情
历史上李世民与李元吉正妻杨氏之间有哪些故事?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详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详情
众所周知在官渡之战后不久郭嘉就因病去世了,那么郭嘉作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给详情
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谋士代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这两位详情
风水之说流传千年,那么老古话说的“屋角两不放,富走家财丧”是什么意思?首先老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周书·本纪·卷七》记载:“宣皇帝讳赟,字干伯,高祖长子也。母曰李太后。武成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详情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详情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详情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详情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详情
红楼梦中芳官为何没有改变自己的结局?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详情
红楼梦中平儿真的对王熙凤是真的忠心吗?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详情
红楼梦中邢夫人和尤氏作为续弦都没有生下子嗣,是因为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详情
红楼梦中袭人与黛玉之间有纠纷,为何不喜欢她?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详情
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锁真的是假的吗?书中是如何描写的?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详情
红楼梦中贾府出现的鲜花中,为何没有牡丹?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