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是什么?好在哪里?

  唐朝天才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是什么?好在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张龟龄是个少年天才,从小就多才多艺,写文写诗那是倚马可待文采斐然 。他十六岁就中了进士,在太子李亨的府上做秘书,替太子李亨出谋划策。于是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就赐名他为张志和,这就是张志和名字的由来。

  在“安史之乱”中,张志和辅佐唐肃宗有功,被授予左金吾大将军,享受正三品待遇,这应该算得上位极人臣了。后来,张志和经历了一系列官场风波,加之父母妻子相继去世,开始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起了退隐江湖之意。张志和辞职之后,回到烟波浩渺的家乡,取名为烟波钓徒,做了一名快乐的渔夫。唐肃宗赠给张志和一男一女两个仆人,陪伴着他泛舟五湖沿海,以渔樵为乐。

  那么问题来了,张志和为何选择去做一个烟波钓徒,做一个渔夫,而不是如陶渊明一样亲自去种地,或者干脆就到深山老林去砍柴呢?张志和去做渔夫,这固然与他浙江老家的名山秀水有关,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渔父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

  中国儒家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通俗点说,就是你在庙堂之上很牛的时候,你要想着国家和人民;你退居二线或者仕途困顿不畅、不是很牛的时候,你要坚守底线洁身自好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儒家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但人也有累的时候,连孔子都说,累了的时候希望和子路一起,乘着小舟到海外去。因此,追求天真自然与世无争的隐士,就成为中国文人的另一个理想。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存在着两面性,做两手打算。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江湖之远,希望学习范蠡带着西施远遁五湖泛舟烟海。比如苏东坡喝醉了就经常想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搞得当地的官员还以为苏东坡偷渡坐小船逃了。做自由快乐的渔父,一直就是中国文人的理想。

图片.png

  中国文化中最早的渔夫大多都是隐士,但他们并非是与世无争,相反,他们大多思想激烈反对世俗的体制。比如庄子就是强烈反对文明的异化的在河边垂钓的渔夫;而庄子笔下的渔父,则是将儒家大师孔子骂得体无完肤;而《楚辞》当中的渔父则告诫屈原,不要太执着,不要太清高,要学会“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然后渔父就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扬长而去。给世人留下隐士高蹈的背影。

  我们不知道,先秦时代的渔父的生活是否很诗意很远方,因为文学创作当中,很少有对渔父生活的具体描写。直到张志和回到了烟波浩渺的家乡,做了渔父之后,渔父那逍遥自在的生活,才在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中,集中体现出来。张志和笔下的渔父那充满诗意的美丽生活,一下子击中了中国文人最柔软的心房,原来人世间污浊而苟且,做渔父悠闲而快乐,于是,渔父就成为一种渴望自由闲远的文化心理,被牢牢镌刻在中国文人的心中。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共有五首。其中的第一、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图片.png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渔父生活,是何等的诗意美好,山前白鹭飞,水中鳜鱼肥,斜风细雨之中,保持一种闲适的心态,根本就不需要因为风吹雨打而驾船回家,这和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首写渔父月下垂钓,渔夫唱着歌,在大风大浪中自得其乐,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连神仙都不换。

  话说,这在斜风细雨、大风大浪之中,渔父他能钓到鱼吗?《新唐书》说,张志和钓鱼不用饵,志不在鱼也。其实人家张志和志不在钓鱼,人家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了世俗红尘的苟且,在烟波浩荡之中自由诗意的生活,所以说,渔父之志不在鱼,在乎烟波之中也。你要是用大量的饵料,那你就是个打鱼的;你要是用网用电用毒药,去搞让鱼断子绝孙的事情,那你连打鱼的都不算,那你就是破坏生态的违法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