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2022-10-09 11:18:01 商子 秦孝公 商鞅

  对如果白起没有死,秦国有没有可能提前统一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整体的国力,不是某一个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国也绝不可能提前统一六国。

image.png

  两个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

  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邮自刎而死,他为什么要自刎而死呢?因为秦昭襄王赐给了他一把剑,意思就是叫他自己死。

  白起这一辈子,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为秦国开疆扩土上。由于他的存在,大大加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

  当时的楚国作为第二大强国,是谁将它打到迁都的,将它的宗庙毁掉的呢?是白起。

  无论是韩国,还是魏国,单拿哪一个出来都不会与秦国有一战之力,但要是两个结合在一起,倒是有一战之力。

  然而这一战之力却被白起彻底摧毁。

  伊阙之战,白起一战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从此之后,韩、魏一直组织不起一支有规模的大军抵抗秦军

  白起对于秦国而言,战功赫赫,要是论武功,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过他,但为什么秦昭襄王还是要他死呢?

  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肯听话,次要原因在于有人陷害他。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此战以秦国胜利告终。

  长平之战对于战国的历史而言有着很大的影响性,因为当时的赵国是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随着长平之战的发生,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命丧长平,再也没有了与秦国一争高下的机会。

  因此,白起想要趁着长平之战的余威,一举荡平赵国的都城邯郸。

  这也是为什么白起放了二百四十名赵国士兵回到赵国,因为这二百四十名士兵能给赵国上下带来恐慌。

image.png

  但可惜的是,他既定的战略目标没有完成,

  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的大军是不假,但是秦国也损失了三十万的大军,这对于秦国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要知道长平之战秦国的总投入兵力也才六十五万,这一损失就损失掉了一半,而在这之前,秦、赵已经对峙了三年,士兵的状况可想而知。

  为了避免出现不安定因素,秦昭襄王对白起下了班师回朝的命令。白起无奈,只能听从。

  秦昭襄王本人虽然想撤兵,但是在正式下达撤兵的命令之前,他框了赵国一把,要赵国乖乖的交出六座城池,要不然不会撤兵。

  赵国迫于秦国的淫威,只能答应。但是随着秦国的兵一撤,超国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要快,不肯将六座城池交出来。

  还表示,你要有本事,就过来拿,要没本事的话,就憋着。

  赵国为什么突然有底气了呢?因为此时的赵国与魏国、楚国达成了联盟。

  一个国家打不过你秦国,三个国家呢?

  此时的秦昭襄王已经将近七十岁,在位五十年,在这期间,只有他骗别人,还没有人敢骗他。

  他当年将楚怀王骗到秦国,结果将其囚禁,这一囚禁就是一辈子。

  赵国的欺骗严重影响到了他那原本就不纯洁的心灵,当即发兵攻打邯郸。不过统帅不是白起,而是相比于白起籍籍无名的王陵

image.png

  此时的赵国已经从长平之战的阴影中缓过来,全国上下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恐慌,反而每一个人都有为国捐躯的决心。

  因为秦国杀害了他们的家人。

  邯郸虽小,但人心的力量大,众志成城,岂是秦军能够撼动得了的。

  再加上有魏、楚联军,秦国更加没有撼动的可能,就连白起也是这么认为。

  秦昭襄王前后三次用他,他不但不听命,还劝秦昭襄王赶紧认命退兵。

  兵已经发了出去,要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就退回来,那丢的可不止秦昭襄王一个人的脸,丢的是整个秦国的脸。

  秦昭襄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

  但是白起却一直拒绝前往前线,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将白起削职为民,同时将其发配到阴密,充当士兵。

  如果事情就发展到这里,白起或许就能够善终,但上天偏偏不给他善终的机会。

  关键时刻,丞相范雎出来添了一把柴,直接导致了白起的死亡。

  他说白起在出城的时候,满脸的不爽,还振振有词,明摆着就是对秦昭襄王的处理有意见。

  天天看着前线送过来的战败战报,秦昭襄王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的气,经过范雎这一激,他才踢了一把剑给白起。

  “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image.png

  范雎为什么要将白起置于死地呢?因为白起跟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死对头。

  提拔白起的人是前任秦国丞相魏冉,而挤走魏冉的人就是范雎(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就是他提出来的)。

  其实,长平之战秦国战胜就直接班师回朝,明面上看是秦昭襄王的命令,但实际上范雎也出了一份力。

  因为他不想白起的功劳在他之上。

  现如今的他是丞相,白起是大将军,两个人能够持平。

  白起要是攻破邯郸,到时候官职将封无可封,只能封最高的虚职,也就是位列三公,而他就得屈居白起之下。

  俗话说,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还。

  但像白起这种有能力的大将军,有几个是死在战场上的,不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就比如后来能够与白起齐名的韩信

  兵力不足

  当时秦国能够调动的大军也就只有六十五万,这一点从长平之战就可以看得出来。

  长平之战白起以六十五万大军包围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要有十倍的兵力才能够将一支大军包围。

  而当时别说十倍,白起连两倍都没有,他能够将赵军包围,主要靠的是地形优势,长平地区多山,秦军可以居高临下对赵军发起进攻。

  再加上秦军在自己驻地的基础上修建了长城,赵军也在自己驻地的基础上修建了长城。

  由于赵括全军出动,直接导致后方薄弱,给了秦军包抄的机会。

  赵军就这么被夹在大山里,如果白起的兵力足够,赵军是怎么突也突不出去的。

  但是白起的兵力严重不足,白起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向秦昭襄王发去了求救消息。

image.png

  如果说秦国还有能够调动的大军,秦昭襄王一定调动大军支援白起,但是当时的秦昭襄王并没有那样做。

  而是亲自赶到河内招兵,宣布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只要到长平支援白起,那么就有一级爵位。

  一级爵位是什么概念呢?有田,有房,有仆人,当然都是以一为计量单位。

  这还仅仅是支援白起,要是还在战场上杀了几个人,那直接就是秦军中的军官。

  可见,秦昭襄王给出的条件足够诱人,同时也可见秦国当时实在是调不出大军,要不然秦昭襄王不至于下这么大的血本。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上面已经说过,秦国虽然战胜赵军,将赵国那四十五万大军永远留在了长平,但由于兵力悬殊不大,秦国也损失了三十万大军。

  等同于总兵力六十五万的秦国,此时能够调动的大军只剩下了三十五万。

  要想指望这三十五万的大军统一六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要知道,单单只是一个楚国,就有五十万大军。而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但能够调动的大军还有二十万。

  秦国用了多少年的时间才将能够调动的大军恢复到六十五万呢?二十多年。

  因为秦国下一次调动六十五万大军的君王是秦始皇,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已经过了二十多年。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明确记载,秦始皇这次调动的六十五万大军,是秦国能够调动的全部军队,而目标正是楚国。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有的人可能会想,难不成就不能是秦国之前用不着六十五万大军吗?

  如果说秦国之前就有六十五万大军,那么到秦始皇,大军的数量绝对不止六十五万,而是七十万,八十万,甚至一百万。

  其实只要想一想,就能够明白,士兵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士兵,而是要等到成年才能成为士兵。而成年是多少岁呢?恰好就是二十岁。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也是在二十二岁才行加冠礼,正式掌权。

  战国时期的人均寿命是在三十一岁,而白起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五岁,严重超过了人均寿命。

  就算不杀他,让他活,他又能活到多少岁?难不成他还能活一百岁,等到秦国的兵力重新恢复?

  就算他真的能够活到一百岁,那时候的他估计连话都说不清楚,走路都得需要人扶着,哪一个皇帝敢用这种人统率大军。

  要知道,廉颇年仅七十岁,赵悼襄王就认为他已经不堪重用。

  更何况一百岁的白起,无论如何,白起是绝对看不到秦国统一六国的那一天。

image.png

  粮食接济不上

  秦昭襄王命令白起退兵,除了士兵不堪重负这一层原因,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秦国出现了大灾荒。

  虽然这一次的灾荒在史书上并没有大写特写,但是却能够从秦昭襄王说的话里看出来。

  秦昭襄王三次劝白起赶往前线领导秦军攻打邯郸,其中有一次就曾说道,不让白起继续攻打赵国的原因是因为“国虚民饥”。

  “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这个国虚很容易理解,指的就是士兵,而民饥指的并不是百姓饥饿,而是国家出现灾荒,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四十六天,在这四十六天的时间里,赵军没有任何的食物来源。因为白起将他们与辎重部队进行了分割。

  在这期间,赵军吃尽了一切能够吃的,就比如马匹、野菜、草根。但马匹、野菜、草根终究有限,再怎么多也经不住四十五万赵军吃。

  可想而知,赵军当时饿到了什么程度,但是各种史书对于赵军的饥饿,只是“无食”,或者“不得食”来形容,根本没有提到“饥”一字。

  而无论是《墨子》还是《说文》或者《尔雅》,对于“饥”的理解都是“五谷不熟谓之饥”,也就是灾荒的意思。

  这个“民饥”指的就是百姓因为灾荒,收成大减,而吃不上饭。

  秦国的粮食出现了问题,而一旦对赵、楚、魏三国用兵,那一定是长时间的战争。

  毕竟邯郸是赵国的底线,赵国一步也不能退,而魏、楚也会与赵国站在同一立场上,坚决不退。

  因为赵国灭亡,下一个明摆着就会轮到它们。

  而经过长平之战,秦军能够调动的大军就只剩下了三十万,以三十万大军对抗三个国家的联军,明显兵力尚有不足。

  就算白起也不敢盲目发动攻击,毕竟那可是秦国老本。

  而战争拖延的时间一长,秦国的粮食就会出现问题,到时候秦军自然得撤退。

  这一撤退,下一次进攻都不知道是牛年马月,一个赵国都灭不了,更何况其他国家。

  创造性的政策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自从秦始皇公元前230年首灭韩国以来,从未出现过联合抗秦的情况,这不是很奇怪吗?

  别说已经有国家灭亡,就算没有国家灭亡,山东列国都会时不时的聚集起来反抗秦国。

  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前后就有五次合纵伐秦的记载。

  但为什么合纵伐秦到了公元前230年就彻底销声匿迹?难不成是列国的国君脑子都出现了问题?明显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那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现了一项新的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者就是李斯

image.png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钱去收买列国的重臣,如果他们不接受收买,那就将它们暗杀。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史记·李斯列传》

  赵国的郭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他,秦国要消灭赵国,不知道要用多少年的时间。

  因为当时的赵国不但兵力充足,有二十万大军,还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但由于郭开的存在,李牧被污陷图谋不轨,结果被处死。不到一年的时间,秦国就灭了赵国。

  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得不到重用,也已郭开有一定的关系。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颇历经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裹王这三位赵王。

  当王位传到赵悼裹王手里时,赵悼裹王不信任廉颇,强行夺取廉颇的职位,导致廉颇不满,出逃到魏国。

  后来赵悼裹王感觉无人可用,打算重新启用廉颇。但由于廉颇已经七十岁,在启用之前要先派使者去看他身体还硬不硬朗。

  而郭开却从中作梗,收买使者,导致使者一回来就说了许多廉颇的坏话。

  就比如,廉颇虽然饭量大,但是却当着他的面接连上了十次以上的厕所,要是到了战场上,难不成骑着马上厕所。

  赵悼裹王掉进了使者的谎言,决定放弃廉颇,就这样,廉颇一直到死都没有重新回到赵国。

  郭开明面上是赵国的丞相,但实际上却是秦国的奸细,后来赵国灭亡,赵人气不过,联合起来杀死郭开。

  齐国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列国灭亡,却没有任何的反应,到最后孤木难支,选择直接投降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五国曾经讨伐过齐国,齐国怀恨在心。

  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齐国出现了秦国的奸细,这个奸细就是齐国的丞相后胜。

  当时,除去秦国之外,最大的三个国家也就只剩下了赵国、齐国、楚国。

  虽然它们已经失去了当年能够与秦国一战之力的军事力量,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它们三个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秦国绝对不是对手。

  可惜的是,三个国家,有两个已经腐烂到高层,不可能联合。而不联合,就只剩下了一条亡国之路。

  秦昭襄王也好,秦孝文王也好、秦庄襄王也好,都没有想到腐化列国高层这一计划,直到秦始皇才想到这一计划。

  如果没有这一计划,秦国统一列国不知道还得过多少年。如果出现什么不安定因素,被列国反过来灭掉也不是不可能。

image.png

  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而这个大势直到秦始皇继位才形成,按照李斯的话来说,这是“万世之一时”,无论是兵力,还是粮食,又或者是政策,都将统一六国变成了绝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