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当初两次还乡 刘伯温的目的是什么
2022-11-16 12:27:53 刘璟 刘伯温 朱棣

  你真的了解刘伯温为何两度还乡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第一次还乡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元朝年间浙江青田人。他从小继承了家风,急公好义,是非分明,后来得中进士,精通天文兵法,尤擅星象之学,有小诸葛孔明之称。由此可见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否则,他也不会有后来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成就。

  第一次还乡是迫于无奈,因为当时元朝末年朝廷软弱怕事,叛乱四起却一再用安抚退让的方式屈服,让刘伯温有志难伸,心灰意冷,于是便递上辞呈回青田老家不再问世事。论语里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是刘伯温的真实写照,天下这么乱,政府没希望,这种时局下归隐是明智的选择。

image.png

  出山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

  直到朱元璋携重礼请他出山,第一次也没有答应,朱元璋又找孙炎写了一封文辞并茂的信才打动了刘伯温的心,开始尽心尽力为朱元璋策划大计。而朱元璋自从得到刘伯温后,如获至宝,逢大事必找刘伯温赴内室密谈,刘伯温刚到他即命建“礼贤馆”,作为刘伯温的住处。且总以“先生”称呼他,关系亲密。君臣之间关系融洽才能紧密合作,成就大业,纵观中华历史无不如此。

  刘伯温一方面为朱元璋运筹帷幄,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开导朱元璋,常常用自己归隐青田山中闭门写作的《郁离子》中的寓言故事讲给朱元璋听,希望他懂得如何做一位明君。朱元璋最喜欢的一则是猕猴的故事《狙公篇》:说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大家都叫他“狙公”,他每天靠召集猴子们摘取果实来贩卖为生,对猴子的规矩很严,整天摘取果实的猴儿们甚至常常不能果腹,摘得少了要被鞭打,后来众猴溜走,这个人饿死了。

  因为狙公除了会教训猴子,别无其他本事,刘伯温认为好的君主,譬如良医,可以治病;坏的君主,有如庸医,会使病入膏肓。所以,君主不能竭泽而渔,欺骗人民,奴役人民,否则,便会如狙公一般,落得被老百姓唾弃的命运。不得不说刘伯温真是深谋远虑,不只是出谋划策而已,还时时装着百姓福祉,想得长远,希望朱元璋将来成就后会善待百姓。

  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刘伯温看人很准,料事如神,知道陈友谅是一个极为骄傲的人,骄兵必败,于是决定等到他大军深入时,用伏兵偷袭,以逸待劳。所以在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用敢死队的方法,把水军分成二十队,每队带着火箭弓弩一起驶近敌船,先放火箭,等到对方大船起火燃烧,再发硬箭,最后以二十万兵力大败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前后经历三十六天,成为决定性的一场战役。

image.png

  以史为镜,可以懂得很多为人的道理,通过这段故事让我们学会谨慎而谦虚,人不能骄傲,一骄傲,失败便如影随形。但是在那个时代,就是现在社会,一样适用。

  鄱阳湖战后第二年朱元璋便正式建国号,称为吴王。这时福建、海宁聚众叛乱,朱元璋于是要杀光这些人,刘伯温机智地利用测字一招阻止了滥杀并大赦那一带的囚犯,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乱事。刘伯温既有仁慈之心,也有机智巧妙的方法化解危机,真是国家和人民之福。

  第二次还乡

  明太祖朱元璋能够得到天下,刘伯温是第一功臣。但是很遗憾,历经千辛万苦明朝终于建立,却是他们分别之时。当时刘伯温虽是官高爵显,但他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的性情得罪了不少人。他凭着锐利的眼光,已看出明太祖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而且他多次劝阻明太祖的苛政,但他也知道朱元璋听不进去。

image.png

  历史上不乏当上皇帝即位后就猜忌多疑的人,朱元璋也是其中一位,所以像刘伯温这样有智慧的人,知道正是自己离开的时候了。于是他就告老还乡,希望君臣一场,好聚好散,再次回到了青田山中,喝喝酒,下下棋,写写文章,过着隐士的生活。

  刘伯温生性淡泊,像他这样性情的人,当初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为的也不是功名利禄,所以,他很容易适应粗茶淡饭的日子。别人提起当年他的功勋,他总是淡淡一笑了之,当地长官来拜访,他就悄悄避开说是远游去了。

image.png

  纵观刘伯温的生平,真可谓是大丈夫,拥有大智慧的人。提得起,也放得下,在他在任期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毫无私心,可以说俯仰无愧于天地。他这一生作出如此功勋佳绩,也给后代我辈子孙以指导和勉励,处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流传千年万世恒古留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