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朝时期宦官,有人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真的是这样吗?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要说王振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不过,王振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明朝在那场战争当中,极有可能并不会输,甚至压根就没有那场战争。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王振这个人说起。
对于王振的早年生活,后世了解的其实并不算多。我们只知道,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早年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不过王振倒也还有点学问,所以就做了私塾先生养家糊口。
要说科举不中这件事,历史上倒也比较常见。比如著名的范进同志,考了大半辈子才考中,而且考中之后还疯了。历史上考了一辈子,但却没有考上的读书人,其实比比皆是。
然而王振这个人,比较极端。
其他人考不上,虽然觉得遗憾,但遗憾过去之后,日子还得照常过。而王振考不上之后,觉得考试这条路好像不太适合自己,所以一狠心直接把自己阉了,走上了宦官那条路。
不得不说,王振真是个狠人。
自我净身之后,王振顺利入宫。此时正是朱棣在位期间,朱棣在位的时候,对宦官管理比较严,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振在宫里混得也比较一般。
直到几年之后。
几年之后,朱棣死了。
朱棣死了之后,由他的长子朱高炽登基为帝,史称明仁宗。然而朱高炽运气比较差,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之后,就驾崩了。朱高炽驾崩之后,他的长子朱瞻基又登基为帝,史称明宣宗。
到了朱瞻基的时代,王振的好日子来了。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于王振这个人倒是有些欣赏。不过,朱瞻基欣赏王振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王振长得帅,而是因为王振有学问。
要知道,明朝初期那会儿,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进宫去做太监。所以当太监的人,基本都没什么文化。而王振这个人,在读书人当中学问可能不太够用,但在太监这个群体里,那绝对算是高知份子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振被朱瞻基看中,屡次提拔。两年之后,朱瞻基的嫡长子朱祁镇出生后,王振就被派到了朱祁镇那边,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
朱瞻基当时这样决定,估计也是想给自己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算是身边的太监,都得有点文化。但朱瞻基大概打死都想不到,他的这个决定,后来给明朝带来了多大的祸患。
朱瞻基同样寿命不长,在位十年之后,就去世了。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就成了明朝新的皇帝。
九岁的孩子,懂什么啊?别说处理朝政了,估计连字都认不全。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朝政基本上是由太皇太后张氏负责。张氏虽是女子,但当年也是朱高炽的发妻,跟着朱高炽一起经历过靖难之役,能力倒是不差。再加上朱瞻基临死之前,留下了几个可靠的大臣。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大体上还算安稳。
而在这几年当中,王振依然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陪着朱祁镇长大。对于这位从小陪自己长大的王太监,朱祁镇也比较信任。而且王振比较有学问,所以有时候在学业上有了问题,朱祁镇也会问王振。
这就给朱祁镇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
自己身边这个王太监,是很牛的,是可以询问很多问题的。
几年之后,张皇后死了,而且朱祁镇也逐渐长大了。所以,从这时开始,朱祁镇就开始掌握了朝堂的大权。朱祁镇掌权之后,对于自己信赖的王太监,自然要大加重用,直接就提拔王振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简单来说,就是宫里权力最大的太监。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盖章。盖章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从古到今都是权力极大的。朱祁镇让王振坐这个位置,自然也是想着能在关键位置上换上自己的人,有利于自己掌握权力。王振掌权之后,倒也没有辜负朱祁镇的期望,帮他一起打压文官集团,彻底掌握了大权。
再之后,随着当年朱瞻基留下的那几个大臣也相继去世和退休,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势力进一步缩小。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就越来越强。当时甚至还有一部分朝臣,为了巴结王振,直接认王振做了干爹。
不过,就算这样,朱祁镇对王振依然十分信任,而且在朝政上也十分倚重王振。遇到难以处理的朝政,就会主动去询问王振。
但是,此时的朱祁镇,忘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前他小的时候,问的那些问题,都是较为浅显的学问。以王振的读书经验,自然能轻松回答。但现在,当他的问题变成这些朝政难题的时候,以王振那点本事,还能给出正确答案吗?
正是这个习惯,给后来的土木堡事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449年,瓦剌派人来北京进贡。按照当时的规矩,明朝得回馈给瓦剌一部分赏赐,而且要比瓦剌人带来的东西更多,以示恩典。然而在瓦剌人来了之后,王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不合理,所以拒绝按照瓦剌人开出的价格进行赏赐,而且在瓦剌人开出的价格上面,直接砍去了五分之四。
这下子,问题大了。
瓦剌之前已经修养生息很久,实力提升很快,正想挑衅一下明朝。所以这次朝贡之后,瓦剌以明朝对自己不公为名,派兵骚扰明朝边境。
像这种贸易问题,历史上其实很常见。别说是明朝,就是现代的国与国之间,也经常会产生贸易摩擦,这很正常。然而当瓦剌出兵之后,王振不愿意了。王振觉得,瓦剌这样做实在太过分,所以就劝说朱祁镇,直接御驾亲征,去打服瓦剌。
客观来说,王振的这个想法,应该算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样的问题,如果拿到明成祖朱棣那会儿,的确可以这么干。因为朱棣本人就会打仗,而且那会儿明朝军事实力也比较强,打谁都比较容易。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情况是,朱祁镇这个少年皇帝,从小在宫中长大,对打仗根本一窍不通。而王振这个狗头军师,同样也是吹得厉害,但本事不咋地。不过,王振对此并不在乎,他只是单纯地认为,明朝当时纸面上的军力,足以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所以根本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出兵了。
而且是带了二十万精锐大军。
这二十万精锐,几乎是当时明朝的全部精锐军队了。相比之下,瓦剌那边的主力军队,也就只有几万人而已。在装备武器方面,更是比明军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
瓦剌人本来也没想和明军硬打,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给明朝造成一些压力,然后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估计瓦剌人当时发现明军大军北上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慌慌的。要知道,此时的明朝,距离朱棣去世才不过二十多年。永乐年间留下的老底子都还在,军队也还算强。如果换上一个会打仗的将领,带着这支大军,估计能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了。
然而这次,指挥大军的,是压根不懂军事的朱祁镇,以及狗头军师王振。
明朝大军北上之后,压根没找到瓦剌的主力军队。在边境耀武扬威一番之后,明军因为补给不足,便开始准备撤退。然而就在撤退的过程中,王振又出幺蛾子了。王振觉得,自己好歹也带了二十万大军,要是不回家乡转一圈,那就太遗憾了。所以,王振直接修改了行军路线,搞得明军内部的指挥都开始出问题了。
在王振一番瞎指挥下,一直游走在旁边的瓦剌主力,看出问题了。
瓦剌人发现,眼前的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要不,试着打一下?
最终,瓦剌人在土木堡地区,围住了明军。以几万人的兵力,围住了明军的二十万精锐。土木堡地势较高,没有水源。二十万大军渴了两天之后,再无战斗力。被瓦剌人抓住机会后,一战即溃。
二十万明朝精锐,自此尽丧。朱棣当年留下的那些老底子,这一战被彻底打光了。就连朱祁镇这个皇帝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至于王振本人,倒也算是恶有恶报,死在了乱军当中。
土木堡事变后,瓦剌人继续南下,兵临北京城下。好在当时明朝国力依然很强,在经过一番战斗之后,靠着北京的城高墙厚,打跑了瓦剌人。不过经此一战后,朱棣留下的精锐,基本上就被打光了。而且明朝早期留下的那种战无不胜的印象,也被彻底打破。自此之后,明朝的势力范围,只能收缩到长城以南,再无力进攻草原。
总得来说,王振的存在,确实是给明朝带来了很多问题。不过要说王振单凭一己之力,便让明朝彻底由盛转衰,那也太抬举王振了。明朝自此之后,由盛转衰的真实原因,其实还是土地兼并,以及各种制度开始陆续出现问题。至于土木堡事变,只能说是加快明朝衰败的一场重要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章,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并不显眼,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齐详情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然而在金朝的入侵下,北宋最终走向了覆灭。徽钦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北宋时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他们以其高尚的品质、卓越的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寓意深受人们详情
明朝历史上,皇位争夺战屡见不鲜,而明宣宗铜鼎烹杀朱高煦的事件更是令人唏嘘不已详情
1627年12月13日,中国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自杀。这一事件标志着明朝政治黑详情
杨贵妃,唐朝皇帝唐玄宗的爱妃,以其绝世姿色和才情闻名于世。然而,尽管她备受宠详情
三国时期,蜀汉国主刘备英勇善战,仁爱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关于刘备墓地的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因为一首诗而名垂千古,但也有一些人因为一首诗而命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激烈、最为精彩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因一时之误而酿成大祸的例子。其中,汉景帝时期的刘屈氂就是详情
王政君,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她是西汉末年的重要人物,是汉成帝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无疑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然而,在他的一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名字往往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然而,在汉朝时期,有一位皇帝详情
杜夔,字公良,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音乐家,被誉为“乐圣”。他的音乐才华被当时详情
东方朔,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详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句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的名言。它以简洁的语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的身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东汉的开国皇详情
在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朝代,税收政策和税率也有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人物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宋朝的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是一座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曾经在19世纪末期成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详情
渡渡鸟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鸟类,因其独特的外形和叫声而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人详情
在中国的艺术史中,有许多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心详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板桥,号石田,是中国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他的诗词才情横详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详情
吴三桂,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因其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转折中扮演的角色而备受争详情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以其坚韧不拔的抗金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赢得了后世的敬仰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决策都与皇帝的诏书有关。其中,唐朝时期,韩愈的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宝库中,有一块名为《虞恭公碑》的石碑,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详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极高。他的书法作详情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北宋米芾的《蜀素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详情
明代,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兴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徐渭的文人画家,他详情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不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