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与卢纶:大历诗坛的双子星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中唐时期的大历年间(766—779年)孕育出了一群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以精巧格律抒发情感的诗人群体——“大历十才子”。其中,钱起卢纶的组合尤为耀眼,他们以诗坛双璧的姿态,共同谱写了中唐诗坛的华彩篇章。

  一、诗坛双璧的诞生:从个体到群体的艺术共鸣

  钱起(约710—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等职。其诗作以五言见长,尤擅写景,语言清丽而意境深远,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卢纶(约737—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虽屡试不第,却因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步入仕途,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他的诗作既有边塞诗的雄浑慷慨,如《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壮阔,又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沉郁,如《村南逢病叟》中“行多有病住无粮”的悲悯。

  两人虽人生轨迹不同,却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深刻共鸣。钱起以“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著称,卢纶则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见长。他们的诗作在格律上追求精工,在情感上注重含蓄,共同体现了大历诗人“清雅闲淡”的审美趣味。这种艺术追求的契合,使他们在“大历十才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群体中的核心代表。

image.png

  二、诗坛地位的奠定:时代风尚与个人才华的交织

  钱起与卢纶的声名鹊起,与中唐社会的文化风尚密不可分。安史之乱后,盛唐的雄浑气象逐渐消散,士人阶层转向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探索。钱起与卢纶的诗作恰好契合了这种时代需求:钱起以“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的写景名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卢纶则通过“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的离愁别绪,抒发了战乱背景下士人的普遍心境。他们的创作既延续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传统,又融入了中唐特有的清冷气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社交层面,两人的活跃表现也为其诗名的传播提供了助力。钱起与郎士元并称“钱郎”,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二人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卢纶则凭借广泛的社交网络,与元载、王缙、常衮等权贵交往密切,其诗作通过唱和赠答在士林间广泛流传。这种“以诗会友”的社交模式,不仅巩固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更推动了“大历十才子”作为一个流派的形成。

  三、诗坛影响:从个体创作到流派传承

  钱起与卢纶的诗歌成就,对中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创作技法看,两人对格律的精研为后世诗人树立了典范。钱起的五律如《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以“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的工对展现了对仗之美;卢纶的七绝如《送李端》,以“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的深情厚谊,拓展了绝句的情感容量。这些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为大历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流派传承看,钱起与卢纶的创作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诗人。他们的诗歌既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个人情感体验,这种“寄情于景”的创作模式,被后来的刘长卿、韦应物等诗人继承发展。同时,他们通过唱和赠答形成的诗歌网络,也为中唐文人集团的构建提供了范本。正如《中兴间气集》所评:“右丞(王维)殁后,员外(钱起)为雄”,钱起与卢纶的诗坛地位,正是中唐诗人从盛唐余韵中寻找新方向的重要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