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谢枋得拒仕蒙元的骨气与坚守
2025-11-18 10:51:32 潘刚

  在宋末元初的动荡岁月里,谢枋得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宁死不仕蒙元的壮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何不愿入仕蒙元,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忠君爱国:南宋情怀的执着坚守

  谢枋得对南宋朝廷怀有深厚的忠诚与热爱。尽管南宋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如贾似道专权误国,但谢枋得始终没有放弃对南宋的忠心。1258 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南宋各地爱国将领和有志之士纷纷起兵抗击。谢枋得不愿坐视国难,亲自出面劝说当地邓、傅两大姓,联合他们的声望招收义军,甚至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征得义军万余人,共同抗击蒙古军队。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倾家荡产抗击外敌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即便南宋朝廷对他有诸多不公,二十年的入仕生涯中他因秉性耿直、嫉恶如仇,不愿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而遭到排挤和打压,实际为官不足八个月,甚至多次被贬谪。但当蒙元大举南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时,他展现出了超过绝大多数朝臣的忠心护国精神。他借在建康主持考试之机,大书贾似道误国误民、陷害忠良的累累罪行,断言“权奸误国,赵氏必亡”,即便因此遭受更猛烈的排挤和迫害也在所不惜。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怀,使他无法接受为异族统治的蒙元朝廷效力。

image.png

  民族气节:华夏精神的凛然捍卫

  谢枋得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他视服侍异族君王为对民族尊严的践踏。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汉族士大夫,多次下诏搜罗天下归隐的前朝名士,谢枋得榜上有名,许多投降元朝的前朝大臣也数次向忽必烈举荐他,但他坚决拒绝。当福建参政魏天佑劝降时,直言:“读孔孟之书,理应践行圣人之道,岂能服侍异族君王,充当贰臣。”他以孔孟之道为准则,将民族大义置于首位,认为为蒙元效力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背叛,是对华夏民族精神的亵渎。

  在元朝官员强迫他北上大都时,他抱着必死之心离开。途中,他绝食一段时间,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到达大都后,面对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以及留梦炎、赵孟等人的劝说,他毫不屈服。他痛斥留梦炎:“你为何阻止皇帝释放文天祥,为何要违背诺言,愧对孔孟之教育,先帝之栽培?”这种对民族气节的坚守,让他在面对威逼利诱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绝不向蒙元朝廷低头。

  道德准则:忠义信念的矢志不渝

  谢枋得深受儒家忠义思想的影响,将忠义视为人生的重要准则。他认为,作为臣子,应当对君主和国家忠心耿耿,即便国家灭亡,也不能丧失气节,为新朝效力。在信州陷落时,魏天佑质问他为何不自尽,他回答:“家中尚有九十多岁的母亲,理应尽孝。君不见,程婴忍辱,抚养赵氏孤儿,晚死也不影响名节。”他以程婴为例,说明在特殊情况下,暂时的忍辱负重并不违背忠义之道,但他内心始终坚守着忠义的底线。

  当他看到悯忠寺中的“曹娥碑”时,不禁悲从中来,感叹道:“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曹娥为救父投江,其孝行和忠义令人敬仰。谢枋得以曹娥为榜样,更加坚定了自己以死殉国的决心。他绝食五天后,终于践行了圣人之道,实现了自己忠义报国的理想。

  谢枋得不愿入仕蒙元,是忠君爱国情怀、强烈民族气节和坚守忠义道德准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行为和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抗击外敌、坚守气节,也成为了后世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