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孤城守将:南宋抗金英雄赵立的勇毅人生
2025-11-13 10:48:56 洪迈 胡铨 王彦 胡安国 叶适 岳翻

  在南宋初年烽火连天的抗金战场上,徐州张益村走出的武将赵立,以"勇武过人、忠义果敢"的品格,在楚州孤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这位37岁殉国的将领,用生命诠释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为将之道,其事迹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载。

  一、从徐州烽火中崛起的抗金先锋

  靖康之变后,金兵铁蹄踏碎中原安宁,赵立以"善骑射、不喜声色"的特质投身军旅。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将完颜银术可围攻徐州,时任武卫都虞候的赵立亲登城墙督战,身中六矢仍死战不退。城破之际,他率残部与金军巷战昏死,苏醒后掩埋知州王复遗体,趁雨夜收拢溃兵,在金军北撤时突袭得胜,收复徐州并获"忠翊郎"授职。

  此战展现的不仅是军事才能,更是其"与士卒同甘苦"的领袖风范。当金兵劫掠财物北归时,赵立将缴获的舟船锦帛全数充作军资,与士卒分食战利品,这种共患难的精神使其迅速在山东抗金武装中树立威望。

  二、楚州保卫战:以血肉铸就的钢铁防线

image.png

  建炎三年八月,金左副元帅完颜昌(挞懒)率五万大军直扑楚州。这座淮河与运河交汇的战略要冲,成为南宋江淮防线的咽喉。赵立率部"且战且行,七战七捷"突破重围,两颊中箭仍以手指挥入城,其伤势之重令宋高宗感叹"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火池御敌的智慧

  面对金军鹅车、洞子等攻城器械,赵立下令拆毁城内民房,在护城河外形成三丈宽的火海屏障。当金兵攀城时,宋军以铁钩断云梯,将敌军抛入火中,此战术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被详细记载为"钩取坠火,金人叫苦不迭"。

  绝境中的生存奇迹

  被围困的300余日里,楚州军民经历了从"野麦水草"到"榆树皮"再到"易子相食"的生存极限。赵立为断绝降念,将俘虏金兵尽数枭首示众,这种决绝手段虽显残酷,却成功凝聚了守城意志。考古发现的楚州城墙遗址中,仍可见当年火攻留下的焦黑痕迹。

  三、孤胆挑战:六骑破阵的豪杰气概

  建炎四年五月,完颜宗弼(兀术)北归途中在楚州修筑高台转运辎重。赵立率六骑出城挑战,面对五十余名金兵追击,他"瞋目大呼"震退敌军,反夺两匹战马而还。此战在《金史·宗弼传》中亦有印证:"宋将赵立以数骑犯阵,我军避之"。

  这种个人武勇的背后,是赵立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他利用金军轻敌心理,以突袭打乱敌军部署,为后续坚守赢得宝贵时间。其部将程括在代理指挥期间,仍沿用赵立制定的"夜袭工事"战术,成功挫败金军多次进攻。

  四、殉国时刻:飞炮击中的忠烈魂魄

  当楚州陷入"粮尽援绝"的绝境时,赵立仍坚持每日巡视城防。1130年九月中旬,金军集中抛石机猛攻东门,一块飞石击中其头部。弥留之际,这位硬汉留下"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的遗言,成为南宋抗金史上最悲壮的绝唱。

  历史回响中的评价

  宋高宗赐谥"忠烈",赞其"坚守孤城,古名将无以逾之"

  《忠州日报》记载其"杀伤金兵近万人,毫不逊色唐代张巡"

  现代考古在楚州遗址发现"颊骨箭穴存焉"的骸骨,印证史书记载

  五、历史镜鉴:勇毅精神的时代回响

  赵立的悲剧,暴露出南宋"中兴四将"体制的深层矛盾。当岳飞以万余人马试图救援时,刘光世张俊等将领的畏战不前,最终导致楚州沦陷。这种将帅失和的局面,在《要录》中被称为"诸将各怀异志,坐视孤城倾覆"。

  但赵立留下的精神遗产远超军事范畴。他证明在冷兵器时代,坚定的意志与科学的战术结合,能够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今日淮安古城墙遗址旁的"显忠祠",仍在诉说着这位孤城守将"捐躯赴国难"的赤子情怀。当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回望,赵立用生命诠释的"勇毅"二字,依然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