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王之乱

"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八王之乱的“八王”,指的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人,他们先后掌握或觊觎国家大权,又先后被杀或死于非命,并最终酿成了西晋王朝的灭亡,中国也由此进入长达近三百年的、最黑暗的南北朝时期。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正是西晋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接受曹魏政权禅让,建立晋朝,有感于曹魏政权抑制宗室、而被自己所取代的遭遇,在晋朝建立之初就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允许王国设置自己的军队,取消州郡的常备武装。他还陆续用诸王统帅中央兵马镇守荆、扬、关中等要害地区,逐渐替换异姓方镇,以为这样,可保大晋朝江山永固。没有想到在他死后,由于继任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缺乏统治国家的能力,政权落入权臣、惠帝的外祖父杨骏之手。

  杨骏在女儿太后杨芷的支持下,独霸朝纲,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到许昌镇守,引起宗室诸王不满。而皇后贾南风,秉性酷虐暴戾,又淫荡放肆,也想把持朝政,于是就趁此时机在永平元年[291年]密召都督荆州军事的楚王司马玮入京,让他与都督扬州军事的淮南王司马允配合,利用掌握禁军的东安公司马鲧的力量,一举杀掉杨骏,并逼死太后杨芷。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按照晋武帝遗诏回到京城,和元老重臣卫瓘一起辅政。司马亮和卫瓘为了保持个人权利,在利用小恩小惠收买朝臣的同时,就逐步铲除在剿灭杨骏时涌现的新贵宗室东安公和楚王等人,引起新贵们和皇后贾南风的嫉恨,于是贾南风先暗地唆使惠帝指使楚王杀死司马亮和卫瓘,然后再以“矫诏”罪名除掉楚王司马玮,这样朝政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之手。

  得到权势的皇后贾南风恣意妄为,一方面因为淫乱后宫,臭名远播;另一方面又设计除掉太子司马遹,且妄图以妹妹贾午的儿子假冒自己的儿子,达到永久篡夺晋朝江山的目的。但因为贪图贿赂而任用了所谓年老无能的赵王。而赵王也是个野心膨胀的人,他利用太子司马遹余党对贾南风的痛恨,在元康六年[296年]偷偷利用掌握禁军的便利发动政变,废掉贾南风,贾南风最终被用金屑酒毒死。

...查看更多

八王之乱简介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简介: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其延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同室操戈之惨,引起的战乱之烈,皆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在这场大动乱中,位处今孟津平乐镇翟泉、金村的金墉城,竟成了一座幽禁帝后亲王的皇家监狱。16年中,先后囚禁过一帝、三后、九王,其中,晋惠帝的继后羊氏在10年间五立五废,每一次废后都是被囚禁在这里。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自己的老岳父——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史载他游於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其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幽禁于金墉城,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永元年(301),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司马伦篡位后,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入京辅政。

  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 ,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

  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也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同年,惠帝死,怀王继位,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查看更多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汉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西晋原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它的前身--魏灭了蜀,它自身灭了吴,三国一统,何其雄哉。谁知开国之君刚死,就爆发了宫廷政变,没几个月,又来了一次。此后虽安静了一段时间,但八年后,动乱不可遏止的爆发了。宫廷政变升级为大规模内战,今天这个王人头落地,明天那个王人头落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八王之乱”。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距晋武帝死时仅二十年。

  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这种争夺是历史上最极端的典型事例。历代王朝都有最高权力的争夺,但像西晋这样没完没了,不死不休,却是绝无仅有的。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五胡乱华指公元三0四年匈奴人刘渊建汉称王,至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六年间,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胡族扰攘中原,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十多个割据政权之史实。其成因约有下列数端:

  (一﹚胡人内徒,处置失当:汉武帝以后,中国西、北边境外的胡人(匈奴、羯、鲜卑、氐、羌﹚逐渐内徒,如魏晋时关中地区人口百万,其中胡人约占一半。当时有一些人主张把内徒胡人加以分割、遣回故土或另徒他处,以使「戎晋不杂」,但都未能实现。边吏又百般虐待胡人,使他们「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再加上东汉、魏、晋以来统治者多以胡人为兵,遂令其势渐盛。

  (二)晋室腐败,国家内乱: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长期的割据混战,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因而中国对边裔各族本已很难控制。西晋虽然实现了全国统一,但政治极端腐败,国力不振,兼以八王之乱大伤国家元气,统治根基动摇。而胡人遂乘机扩充实力,日渐强大。

  (三)地方积弱,边事不修:在国家分裂时期,若割据政权比较强大,对边事仍可加以控制,如曹魏之对付乌桓、鲜卑,蜀汉之征服南中。但西晋尽罢州郡之兵,使地方武备不修,以致胡人在边境起事,各地根本无力节制。

  (四)北方灾害,胡人遂起:晋惠帝时期,北方惨历内战之祸长达一十六年,使生产遭受严重之破坏,后来中原地区又连年灾荒,饿殍遍野,社会残破,民变四起,因此胡人乃得以乘时而起,酿成祸乱。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曾造成很大的影响。它从一开始就酿成大乱,导致西晋迅速灭亡,迫得晋室衣冠南渡而建立东晋王朝(详见下述)。南迁的晋室已非复统一的王朝,它偏安于江左,仅保得半壁江山,同时北方尽被五胡所据,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割据政权,纷争扰攘,接着又与南北朝对立,使全国分裂长达二百七十余载。从另一方面看,五胡乱华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配合。因为五胡之大量内徒及入主中原,使他们逐渐汉化,造成了胡汉的配合;而随着晋室南渡,南方地区也迅速开发并日趋繁荣,汉族和南方一些部族发生同化。由此中华民族之内涵乃日益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什么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哪几个王?

  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初建,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此时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元康元年,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旋即,贾后矫诏先使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永康元年(300年),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演成“八王之乱”。

  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联军数十万向洛阳进攻,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由司马同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联军进攻洛阳。司马颙任张方为都督,率精兵7万东进;司马颖也发兵20余万南下;司马乂麾下也不下数万人。交战各方兵力约在30万人以上,号称百万,为“八王之乱”以来军队集结最多的一次。

  双方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西晋八王之乱教训: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动乱

  导读: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留下了一个统一仅10年的庞大帝国和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不幸的是,这个痴呆皇帝偏偏有一个又丑又凶、狠毒无比的皇后贾南风。晋武帝死后第二年,贾南风就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了晋武帝的老丈人、辅政的太傅杨骏,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的序幕。

  杨骏死后,朝政为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所主持,贾南风先是指使司马玮杀掉司马亮、卫瓘,随即又矫诏杀了司马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当贾氏一党志骄意满进而废杀太子之时,赵王司马伦与孙秀借为太子报仇之名,矫诏废杀贾南风,除尽贾氏一党。司马伦专掌朝政后,仍不满足,索性篡位自立。紧接着,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灭掉司马伦一党,迎晋惠帝复位。不曾想,司马冏独揽朝政的位子还没坐热,仅过半年就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然而,司马乂重演司马冏故事,掌权没多久旋即被司马颙、司马颖以及东海王司马越所灭。

  这一次,上位的是司马颖。接下来更乱,先是司马颖为司马颙所败,再是司马颙在与司马越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八王之乱”最后以司马越的获胜而告终。不过,司马越也并未笑到最后。“八王之乱”不仅耗尽了西晋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也几乎灭尽了西晋的精英集团,正当西晋内乱不已之时,刘渊等趁乱起兵,中国历史进入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专权五年之后,司马越在一片内忧外患中死去,尸骨未寒,就被石勒剖棺焚尸,宣告曰:“乱天下者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故焚其骨以告天地。”

  “八王之乱”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集中写照和缩影。君臣反目,骨肉相残,朝政失纲,后宫失序,尔虞我诈,朝云暮雨,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今天你杀人,明天人杀你,杀人的人再被人杀,一直到全部杀光为止。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无论贤愚,不分长幼,都如飞蛾扑火般争相涌进权力的漩涡中心。比如,赵王司马伦,尽管“素庸愚”、“顽鄙无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权力乃至对皇位的渴望。甚至卓识如陆机,雄豪如刘琨,才华如左思、潘岳等,早先都曾名列贾氏党人贾谧“二十四友”之中,为人所诟病。贾氏一党败亡,“二十四友”虽然云散,但除左思避居、潘岳等被诛外,其他人仍未从权力斗争中抽身而退。陆机兄弟不听顾荣“还吴”劝告,先依司马颖,又被司马颖所杀,留下“华亭鹤唳,可复闻乎”的长叹。刘琨先结附于司马伦,后依违于司马冏,若不是后来战殁沙场,亦难不让人指为追逐权力之辈。可以说,权力如同一剂春药,迷失了人的心性,使人不辨形势,不明事理,前赴后继,执迷不悟,义无反顾。 ...查看更多

结语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