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元弭兵

"

  华元弭兵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春秋时期,终年战争不断,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兵连祸结。

华元弭兵

华元弭兵——宋国发起前后共两次

春秋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中文名:春秋

  主要君主: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

  主要历史著作:《春秋左氏传》

  历史事件:长勺之战城濮之战、商臣弑君

  起始时间:前770年—前476年

  主要诸侯:晋、秦、齐、宋、卫、曹、楚、郑

  诸侯世总数: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莒、邾、杞、杨、蔡、剡、任、藤、倪、曾、缯 、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凡、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范、氐羌、蜀、闽芈、孤竹、秽、箔、令支、不屠何、舒龙、舒鲍、舒龚、翟祖、一异、鄷、雍、亳、徐吾、草中之戎、公由、彭戏氏、周、蒲、西戎、绵诸戎、绲戎、翟戎、义渠、大荔、乌氏戎、朐衍戎、拾林胡、楼烦、东胡、圭、妢胡、召、郓、复、费、甘、麋、阳夏、尹、小虢、裨、鯈、鱼、邦戎、冀戎、九州岛戎、阴戎、巩、复稾、夔、鄑、、戴、鄅、祝其、蓐、姒、佟、泉、过、冀、谷(榖)、牟、柏、颛臾、介、鄾、鱿、邶、桐、柳、丰、观、大庭、骀、莘、鄟、潜、绚、翨阳、穷、微、甲父、稷、盟、郎、檀、郚、酅、鄄、邬、萧、弦、英氏、瑕、姜、井、武、穆、益、溓、明、王叔、于余邱、郭、铸、殷邱、共、光、胙、管、杜、鄀、鄂、析、廪、贰、西州、聃、宗子、皖、妢、妣、庐、鼓、都、邗、燕京戎、鄋瞒、东不羹、西不羹、户戎、伊洛阴戎、河宗、肃慎、豲、崇、轸、养、无终、令支,邹、苟。

  前期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发生于周朝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也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为西周,东迁则标志着西周的结束、东周的开始。

  携王余臣

  周携王,姓姬,名余臣;尊号惠侯,携王,携惠王,周携王,周携惠王。姬余臣的祖父是周厉王姬胡,父亲是周宣王姬静,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姬宫湦是他的兄长。

  庄公小霸

  郑庄公。庄公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孙等皆未能成,终究在战国的时候被韩所灭,走完了它的历史历程。但是庄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个跳出来的地方政权。

  楚国称王

  晋国分裂

  在昭公之子顷公在位期间,六卿借顷公之手消灭了祁氏羊舌氏这两家公室最后的支脉和拥护者,将其封地尽数瓜分,从此公室便再没有可倚仗的势力了。当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之时,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便更加激烈。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齐、卫于郹氏(今山东巨野附近)相会,攻晋的河内,第二次弭兵之盟至此完全破裂。从此出现了以齐为主的东方联盟与晋之间的对峙,晋的盟主地位已只是个摆设。

  也就是宋卫攻晋的当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同其余四家不和,两国联合鲁国支持两家意图借机获利。这次内乱最终被晋国平乱,中行氏和范氏被驱逐,其封地被另外四卿瓜分,至此晋卿还剩下知、韩、魏、赵四家。

  共叔段之乱

  共叔段之乱,《春秋》称之为郑伯克段于鄢。发生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庄公廿二年),是春秋初年在郑国国内发生的一场内乱。

  周郑交恶

  周郑交恶发生於前720年,郑国侵犯东周的国境。

  郑桓公曾经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郑武公也在周平王时出任卿士。郑庄公继承父亲为郑国国君时,也承袭了父亲在朝廷的卿士职位。後来,周平王宠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怨恨周王,周王随即澄清,并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遂派遣世子忽入 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庄公派遣郑卿祭足率领郑军在四月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又於当年秋天再率领郑军收割了东周王畿内成周的禾,周郑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宋国弭兵运动的受益者到底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和平时期,这段时期的和平主要得益于宋国的华元和向戍。宋国等中原国家当年严重受到晋国与楚国称霸的影响,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国力受到极大损耗,这些中原国家们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得到一段时间的和平,可以保证国家的安定。宋国的华元历经多年,在楚国与晋国之间来回斡旋,虽然取得一定程度的成绩,但是中原诸国的共识并没有最终完成,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依然在中原地区燃烧着。晋国与楚国事实上历经百年的战争,也基本疲于奔命,而且国政常年受到主战派系的干扰,国内的将军们大多架空国内君主,国政也呈现动荡之势,晋楚两国均出现卿大夫与公族之间的权力之争,其间延续数十年之久。

  国内之乱与对外战争相与交叉,两大强国的国力也是受到极度削弱。而在中原诸侯国努力耕耘和平共识之际,北方的齐国却发生了乌余叛乱事件。齐国廪丘守将乌余带兵偷袭卫鲁宋三国,并攻破三座城池,将之作为投降晋国的投名状,希望成为晋国公民。这个时候的晋国基本上也是国君与卿大夫权臣共同执政,赵氏的赵武掌握着晋国军政大权,这位赵武也是较为推崇和平共识的人物。在晋国同时与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两线作战之时,晋国虽国力有余,但依然受到齐国人在背后的偷袭,齐庄公就曾经扶持晋国叛臣栾氏攻破过晋国城池。

image.png

  面对齐国叛臣乌余的主动投诚,晋国如果乘齐国新君即位政局未稳,即便接纳乌余的投诚也是无可厚非的。错就错在这个乌余自以为能力超群,居然以一个单单的边境守臣的身份去攻打三大诸侯国,这就激发众怒。在西方古老的叙事诗曾经记载过英雄用角质酒杯饮酒,就是用被害者的头骨做成酒杯,表达的是一种胜利者的野蛮。乌余显然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英雄主义者,而且乌余的能力也的确非常超群,三大诸侯国居然都没有防止住其进攻,三座城池不日之间即被攻破。但乌余的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周天子的礼制,更是破坏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潮流,齐卫鲁宋等国纷纷向晋国谴责乌余的行为。

  晋国面对诸侯列国的来信,自然不可能熟视无睹,最终就选择将乌余拘押起来,并将卫鲁宋的失地归还给三国,以此向中原诸侯国示好。宋国的权臣向戍发现时机已到,便驾起外交的马车,来回奔驰于晋楚两国乃至更多的诸侯国,希望重新推行先辈华元没有完成的事业。公元前546年的时候,诸侯列国基本达成共识,即在宋国召开弭兵会盟,广发英雄帖,除了主要强国晋楚两国外,西方的秦国,北方的齐国等国也都来到宋国参加会盟,就中原宋国等小诸侯国而言,这次会盟的目的是要结束百年征战,还诸侯列国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就晋楚等强国而言,这次会盟将为两国带来更多的价值。

  支持会盟的是晋国权臣赵武,为什么赵武会主持这次会盟呢?赵武即是当时最强之国晋国的第一权臣,其次在乌余事件中处置得当,至少得到了卫、鲁、宋、齐等国的支持,而且这场会盟本身不是为了征伐之时,赵武为树立自身和平大使之形象,也愿意主持这场会盟。在赵武的主持词中,将晋楚秦齐视作可以匹敌的国家,互相之间的国力、战力和人口等都在当时名列前茅,即便在周天子的眼中,这四大国家也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因此这四大诸侯国即可免除互相朝拜的礼节。

image.png

  至于宋鲁卫等中原小国,既然要受到这些强国之保护,就要给强国交保护费,在这场会盟上秦国暂处西方,与晋国之间的战争处于劣势,无法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齐国景公即位不久,国内正行改革之势,也不愿意与晋国称霸。唯独楚国,因与晋国打了百年战争,往往有胜有负不分彼此,参加这场会盟也就希望得到最大的利益。楚国人在参加会盟的时候,就没有规规矩矩的穿礼服,而是在礼服中穿了战甲,在会盟仪式上就威胁晋国,要与晋国共分中原盟主之位。赵武与晋国诸臣不料楚国竟然有如此打算,在逼迫之下也就只能承认晋国与楚国之间共享中原。自此而后,晋楚之间的称霸战争暂告一个段落,中原地区也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年代。

  那么,晋国虽与楚国共享了中原,又是谁更在这次会盟中得利最多呢?当时的宋国是宋平公在位,这位国君也是经历过各种宫廷内乱和外部战争,对和平的期待也是非常热烈的,华元、向戌这两大和平使者都在宋平公时代为臣,就说明宋平公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支持和平的。在这个时期的宋国频繁与诸侯国结盟,相互之间比较稳固的就至少包括鲁、宋、卫、郑、陈、蔡、许、曹等国,而陈、蔡、许三国是楚国的附庸国,鲁、宋、卫、郑四国即是服用晋国的诸侯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华元弭兵中国最早的和平协议为什么仅仅维持了五年

  公元前579年,打了半个世纪的晋楚两国终于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协调下被迫签署和平协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和平协议。

  之所以说被迫是他们纯粹是为了喘口气中场休息下。当时的晋国内部关系不稳定,而且外敌又多,和秦齐楚北方的戎狄都连年征战,打的自己实在是累。而楚国也没有实力完全击败晋国,加上后方吴国的兴起,楚国开始腹背受敌。

  作为中间人的宋国更是倒霉,不管晋楚谁做老大,都是先从郑宋开始打。所以整个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最倒霉的就是郑宋这两个国家。所以郑国和宋国特别想双方和解,这个时候华元出现了。

image.png

  华元是宋国的奇人,因为一碗羊汤当过俘虏前面写过,他是宋国的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出身宋国的皇族后裔。更重要的是他的交际能力,作为一个小国的大臣,华元凭借自己出色的才能和晋国的执政栾书是好朋友,不仅如此还和楚国的令尹子重也是好哥们,这就很难得,好比美苏争霸期间有人能同时和它们都是好朋友一样,居然不用担心站错队,单从这一点可见华元就不简单。

  华元做为当时唯一能牵线的中间人,为了宋国也为了晋楚来回奔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使双方在宋国筑坛盟誓,因为地址在宋国的西门,所以这次和平协定又称西门之盟。这是一场没有战争的和平协定,和平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分出高下之前双方很难心甘情愿的休战,这也注定了这次和平的短暂。

  这次结盟规定双方以后不在打仗,以后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果有人欺负晋国,楚国要帮忙,有人欺负楚国,晋国也要帮助。两国互派大使,如果有人违背合约,天打雷劈,原文是明神殛之。

  这次和谈受益最大的其实是晋国,晋国的敌人实在太多了,特别秦国不断联络戎狄攻击晋国,秦晋之间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和谈的可能了,矛盾太深了,所以趁和楚国和谈成功,组织诸侯大举进攻秦国。打完晋国省下的对手只要楚国了。

  楚国就更不用说了,本来楚共王就不想活在父亲楚庄王的功绩下,想创造更大的辉煌。和平协议签订没多久,就指使郑国攻击宋国,率先掀开了战争的序幕。郑宋两个国家其实挺有意思,郑国大多数时间是楚国的盟友,宋国大多数时间是晋国的盟友,正好一家一个。

  看到盟友对攻击,已无外患的晋国坐不住了,晋厉公亲自带队前来救宋,楚国也在楚共王的带领下前来,双方在鄢陵相会,一场大战无可避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华元弭兵事件简介,华元弭兵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

  华元弭兵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春秋时期,终年战争不断,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兵连祸结。受兵火之害最深的是地处各诸侯国中央位置的郑国和宋国。晋、楚两大国被连年征战所累,愿意暂时休战,于是出现了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局面。“弭兵”运动是由受大国争霸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

  时间

  春秋时期,鲁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579年 )

  地点

image.png

  宋国的西门外

  人物

  晋国的卿士燮,楚国公子罢、许偃,宋国大夫华元

  背景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有一个中立的力量——宋国。宋国大夫华元,不但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在知道晋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两国的关系,促成晋楚和平相处。

  过程

  鲁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579年 ) ,在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卿士燮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签订的合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晋国、楚国第一次弭兵之盟很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是们颁发在短期之内,或者只靠这一纸合约化解。晋国、楚国双方在形势不利于己时,都希望靠着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但是,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把盟约抛在脑后,发起新的攻击。签订合约后不久,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被打败。

  鄢陵之战后,战败的一方楚国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不过,胜利的晋国也陷入了危机。晋厉公想乘胜消灭晋国的一些有权势的贵族。于是,提拔左右的近臣,杀掉却氏家族。不幸的是,晋厉公杀掉却氏后,反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大乱。秦国又在晋国内乱的时候,经常袭击晋国。晋国内部有大族与国君的斗争,外部强敌咄咄逼人,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晋、楚两大国被连年征战所累,愿意暂时休战,于是出现了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局面。“弭兵”运动是由受大国争霸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