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灭赵之战

"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秦灭赵之战

秦灭赵之战——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战争

秦赵两国本是血亲一家,秦灭赵之战损失大约80万大军!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继位。秦王政继位后,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重金收买六国权臣,破坏诸侯合纵,在军事上实行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略,以实现统一天下。公元前236年秦国乘赵国燕国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九座城邑。

  其实秦国第一个想灭的就是赵国,可是秦军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到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与赵军交战就没讨到便宜,还吃了败仗,秦军伤亡惨重。而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之所以,再次派王翦领兵全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发生大地震和闹饥荒。秦国认为战机已到,于是决定立即出兵攻打赵国。

blob.png

  秦与赵为争夺上党多次兵戎相见,相持了将近三年,后赵孝成王中了秦之离间计,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智勇双全的老将廉颇为帅,从而导致长平惨败,赵国降卒40多万人被秦将白起坑杀,上党17县尽归秦国。赵国损失非常惨重,军事主力几乎毁灭殆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秦军又趁赵国攻燕,无暇西顾之际,迅速向河东进军,很快夺取了榆次、新城(今朔城区南梵王寺)等37城,雁门郡的大部分也被其占领,从而对赵国形成包抄之势。

blob.png

  秦王赢稷如此凶残,对赵国毫不留情,受到各国的诅咒,以致秦国在史书上留下了“虎狼之国”的骂名。其实,秦赵两国本是一家,同一个先祖,同一条血脉,都是一个老祖母生殖繁衍下来的子孙后代。同宗血拼,手足相残,莫过于秦赵,如把秦赵的先祖们浓缩在同一个时代,秦赵之战也算是最典型且最无情的“窝里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战国时期秦灭赵之战简介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接着挥军北进,为赵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战争背景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四年),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秦始皇)继位。秦王政继位后,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重金收买六国权臣,破坏诸侯合纵,在军事上实行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略,以实现统一天下。 [1]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赵国与燕国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桓齮畏罪逃燕。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内)。

  第二阶段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正当秦军消灭韩国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国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国,于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派军乘赵国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国在赵地设置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又为秦军击败。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战争评价

  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国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战国末年秦灭赵之战,如果李牧不被小人陷害,赵国还有的救吗?

  传言战国有四大名将,杀神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后两位都是赵国的大将,特别是李牧;在秦灭赵之战中,李牧力挽狂澜,大败秦军桓齮,直接导致桓齮北逃燕国,丢尽了秦王政的脸面。只可惜王翦卷土重来时使用了下三滥的离间之计,导致李牧被小人所害。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末年秦灭赵之战,如果李牧不被小人陷害,赵国还有救吗?

blob.png

  李牧的战术尽得廉颇“真传”,短时间抗秦是有可能

  在几十年前的长平之战初期,其实老赵家的军队并没有后来赵括为帅时败的那么惨,这主要是廉颇应对有方,知道赵军在野战中打不过秦军,便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不与秦军主力作战,而是采用了小股部队偷袭骚扰秦军。虽不能改变战场局势,但也能把秦军的优势抵消。而李牧也是如此,与廉颇几乎一脉相传。

blob.png

  纵观李牧击败秦将桓齮之战,也是如此,赵军搭建营垒,死活不与桓齮作战;秦军来袭,就利用坚固的营垒进行防守。迫使桓齮只能兵分两路,主力部队去攻打赵国另一座城池,希望引李牧救援,在野战中消灭李牧。好一副如意算盘,却被李牧识破。李牧不动声色趁秦军主力出战机会,命令赵军歼灭了留守秦军。并在桓齮部回来救援之际,又打了一场伏击战,大败桓齮。

  你看,虽然与廉颇的作战过程不一样,但是方式方法如出一辙。甚至比廉颇还要大胆,李牧入选战国四大名将确实让人无话可说。那么,如果李牧不死的话,赵国就能平安无事吗?我看非也。

blob.png

  天灾人祸,李牧即在,也只是残喘几天罢了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赵国内部其实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旱灾来了,大面积的庄稼绝收,给李牧部的后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再把目光放到几十年前的长平之战,当时赵境内粮食减产,廉颇部所用的军粮让赵王掘地三尺才得以凑足。所以这也是赵王不愿意廉颇将战事拖入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李牧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击败秦军,但并不能解决后勤问题,也不能根本性的击败秦军,让其打消灭亡赵国心思。

  说完赵国,再来看秦国。秦王政心中明白,在灭亡韩国后,获得大量物资补给的秦军,可以接受一次,甚至两次三次的失败,秦国输得起;即使李牧依然健在,秦军败而可再次出兵。要知道,秦王政最后派的秦将可是王翦。王翦虽与李牧没有直接交手过,但王翦后来灭楚的过程也堪称神迹。

  王翦面对楚将项燕,似乎也传染了廉颇的“以逸待劳”战术,不管项燕如何叫阵,就是不出兵,士卒们玩的越嗨越放松,王翦就越高兴;无奈下的项燕因补给线过长等问题打算撤军时,王翦却反戈一击,大败楚军,为灭亡楚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看来,李牧的手段王翦可谓一清二楚也!

blob.png

  王翦的身后是带有灭韩之威的秦国,李牧身后呢?是残破不堪的赵国。笔者以为,即使李牧没有被害,在短时间内,秦赵两国或会进入到短暂的相峙阶段,这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但同样也是赵国不想看到的,可是赵王还有选择的权利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无力支撑李牧再打一场保国之战。毫无生气的赵国救不活!这不止是赵国的悲哀,也是李牧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秦灭赵之战,赵王迁自毁长城杀李牧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0年灭了韩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就派王翦为主将,分兵几路向赵国发起全面进攻,赵王迁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赵国最后的支柱倒塌,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blob.png

  战争的起因:

  其实秦国第一个想灭的就是赵国,可是秦军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到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与赵军交战就没讨到便宜,还吃了败仗,秦军伤亡惨重。而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之所以,再次派王翦领兵全面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发生大地震和闹饥荒。秦国认为战机已到,于是决定立即出兵攻打赵国。

  战争的过程:

blob.png

  赵国之所以没有第一个被秦国灭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人的功劳。从公元前236年开始,秦军就没在他手里讨到便宜。公元前236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燕国竟然和赵国打起来了,秦国乘着赵国后方空虚,派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刚开始秦军很顺利,赵国的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都被秦军占领了。

  可是此后赵国坚守城池,不与秦军交战,双方就这样相持住了。一直到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消灭了赵军10万,还把赵将扈辄给杀了。秦军乘胜进军,挥师北进,没成想在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被赵国大将李牧打的大败而逃,王翦都被打的没脾气歇了两年。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决定改变战略,估计是想避开李牧,决定派部分秦军去袭扰邯郸城,然后自己率领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把赵军拦腰斩断,可惜了李牧早有防备,王翦只能无功而返。

blob.png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国乘着赵国天灾闹饥荒,再次派王翦为主将进攻赵国。这次王翦学聪明了,王翦继续用上次的战略,但是王翦先用“反间计”让赵王迁怀疑李牧,秦国花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于是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诋毁李牧要造反,结果赵王迁真信了,用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大将,最后还把李牧给杀了。同样的错误,赵国竟然犯了两次,长平之战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有这样的赵王,硬生生的自断臂膀、自毁长城呀,赵国不灭亡老天爷估计都看不下去了!

  战争的结果:

blob.png

  赵国发生了大地震,按中国古代的说法就是“亡国死君的征兆”。这不王翦少了李牧这位同为战国四名将的对手,上次的战略计划就很好用了,第二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杀掉了赵军大将赵葱,平定了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还有个赵国大将颜聚逃跑了。没了李牧的赵国,完全抵挡不住秦国的大军,同年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赵王迁被生擒活捉了,只逃了个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了代国,俘虏了公子嘉,赵国宣布灭亡。

  战争的点评: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可以说整个战国七雄,也就赵国的军事力量可以与秦国抗衡。可惜了不管赵国出了多少名将如廉颇赵奢、李牧,特别是廉颇和李牧碰到了昏庸之主。相比秦国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赵国出了两赵王,自毁了长城两次,赵国才多大呀,经得起这样的挥霍吗,灭亡早已注定。参考文献《战国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