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氏专权

"

  司马氏专权是指司马懿家族领袖司马懿(第一代)、司马师司马昭(第二代)及司马炎(第三代)在不同时期控制魏国实权的局面,司马炎以祖上二代基础,最终篡魏为晋。

司马氏专权

司马氏专权——篡魏为晋

司马氏专权能够成功全靠司马懿能“隐忍”?

  西晋(265—316年)是中国一个朝代名,且具有政治意义,西晋君臣在政治上是得到北魏承认的,这点有别于东晋。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  

1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 ...查看更多

倘若司马氏没有取代曹魏,那么中国还会出现“五胡乱华”吗

  大汉过后,三国鼎立,而后西晋灭三国,一统天下,国家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份安宁过后,却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此时的国家陷入了不断的战争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不由得发出感慨,倘若司马昭没有取代曹氏,中国还会不会经历五胡乱华呢?

image.png

  《三国演义》之中,有一句经典语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发展不断地印证了这句话。从这里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国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一统之后,谁也无法阻止他的分崩离析,所有的区别仅限于乱世的时间以及混乱程度。

  再来看下司马昭与曹氏的恩怨。两汉之后,魏蜀吴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而其中又以魏国最为强盛。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建立了魏国,并将曹魏实力发展到了顶峰之势,此后魏明帝昏庸无能,不仅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还托孤失当,使得朝廷动荡,皇权旁落,而司马家族正是在这时候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随着曹爽集团的失势,司马懿把控了朝政,此后权利转移给了司马师,最后到了司马昭身上,而曹魏皇帝,此时已然相当于傀儡。

image.png

  司马昭虽然并未称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治国之才,在他的努力下,不仅将统一了三国,更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改革,使得国家逐渐平稳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原本欣欣向荣的局面,却随着晋惠帝的登基而土崩瓦解,作为西晋的第二任皇帝,却为人痴呆不任事,导致大权旁落,于八王之乱中丢了帝位。由于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国家朝政自然也十分混乱。此时的内迁的各个民族乘机举兵,从而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势,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image.png

  倘若司马昭没有取代曹氏,那么无论是曹魏、孙吴亦或是蜀汉任何一国的继承人都无法完成一统中原的伟业,那么此时诸个民族已然有机会乘机举兵乱华,可能会将五胡乱华的局势提前。退一万而言,倘若三个政权出现了一位明君,并一统江山的,但是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无法保证每一位即位皇帝都具有良好的治国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出现朝政混乱的几率也是十分之大,倘若正好此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那么五胡乱华也是不可避免的。

image.png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五胡乱华”局面的造成与司马昭一人并无必然联系。历史的发展是人为不可控制的,即使没有司马昭,也会有他人来促成这个局面的产生。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嵇康之死是因为其奸污弟媳?还是由于不满司马氏专权?

  嵇康,曹魏末期最著名的文人,崇尚老庄之学,提倡个人自由,诗文俱佳,并且精通音律,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关于嵇康之死,东晋的史学家干宝的《晋纪》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当时嵇康与冀州牧吕昭的两个儿子吕巽和吕安关系都很好。哥哥吕巽人面兽心,他看见弟媳妇长的漂亮,于是趁着弟弟不在家的时候,故意将弟媳妇灌醉,然后强行将其奸污了。

image.png

  事发之后,吕安愤恨不已,想要告发自己的哥哥。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嵇康,希望嵇康能拿个主意。嵇康觉得这俩人都是自己的朋友,觉得很为难。思来想去,他跟吕安说,这事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如果告到官府,恐怕对有损你们吕氏家族的声誉,还是算了吧。吕安听从了嵇康的建议。

  谁知道吕巽看到弟弟没有告发自己,反而觉得自己有把柄在弟弟手里,今后怕对自己不利,于是干脆到官府诬告弟弟吕安不孝。案件判决下来,吕安被判处流放。嵇康知道之后,先写了一封与吕巽的绝交书,痛斥其卑鄙行径,然后到官府为吕安申冤,愿意替他证明其清白。于是嵇康和吕安双双被关进大牢。

image.png

  由于嵇康名气太大,所以他被关进大牢的消息立刻惊动了整个魏国,京城的太学生三千多人联名为嵇康请命,希望能放他出来,并且请他到太学里教书。还有许多名士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起坐牢。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救嵇康。

  由于事情闹的太大,惊动了当时曹魏政权的实际当家人司马昭,司马昭在考虑怎么处理嵇康时,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进言:“嵇康就是睡卧的一条龙,一旦腾空而起,则天下大乱。先前毋丘俭作乱时,嵇康就想出山帮助毋丘俭,后来被山涛制止了。嵇康与吕安都是言行放荡,无视典章规矩的人,而且他们又有很强的煽动能力。因此您应该学习姜太公诛杀华士、孔夫子诛杀少正卯一样诛杀嵇康和吕安。”

image.png

  这位钟会就是后来与邓艾一起平灭蜀汉的牛人,他早年仰慕嵇康,曾经带着自己写的《四本论》向嵇康求教,结果遭到冷遇,所以这次嵇康有难,他就趁机落井下石。司马昭听了钟会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命人将嵇康和吕安给杀了。

  嵇康被杀,虽然起源于一场家庭伦常惨剧,但是其根源却与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的斗争息息相关。

image.png

  尽管司马懿当初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但是当时的朝廷内外,处处都是曹魏集团的势力,因此,司马懿使用恐怖手段,将曹爽团伙连根拔起。接着,其子司马师再接再厉,于嘉平六年将密谋要除掉自己的中书令李丰一伙连锅端掉,同时废掉了参与此事的皇帝曹芳。直到此时,司马氏集团才算真正控制了中央政权。

  在司马氏家族看来,控制了中央政权才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逐个消灭地方上的曹魏集团势力。而钟会提到的毋丘俭就是地方上第一个跳出来挑战司马氏集团的人。钟会提到这一点正好点了嵇康的死穴。

image.png

  嵇康并不是一个真正能超脱于物外的人,他也是亲曹魏集团的一员。嵇氏家族原本是寒门出身,由于嵇康的父亲嵇昭与曹操是同乡,因此曹操提拔任他担任督军粮台书侍御史。要知道,在三国乱世,随时有战争发生,因此后勤粮草的补给就显得异常重要,曹操把监督军粮的工作交给嵇昭,可见他对老乡的信任。而嵇氏家族从此也由寒门而一跃成为士族阶层,因此曹魏集团对嵇康的家族有知遇提携的恩典。另外,嵇康本人也是曹氏家族的女婿,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因此,即使嵇康不是曹魏集团的核心人物,也是亲近曹魏集团的人。所以,在司马氏集团对曹魏集团挥舞屠刀的时候,嵇康选择归隐林泉,也是一种自保的策略。

  而根据《晋纪》所载,毋丘俭起兵叛乱时,司马师亲率大军南征,朝廷空虚,嵇康就曾经计划在北方举兵叛乱,南北呼应,但是最终被山涛制止了。因此钟会对嵇康的控告也不算是诬告。

image.png

  由此可见,虽然嵇康下狱起源于一场家庭纠纷,但是司马昭联想到地方势力尚未收服,留着嵇康始终是一种祸患,所以干脆一杀了之。

  嵇康临刑前,从容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慨叹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即引颈就戮。一代名士死于屠刀之下,时年4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司马氏专权指的是什么事件?司马氏专权持续了多少年?

  司马氏专权是指司马懿家族领袖司马懿(第一代)、司马师司马昭(第二代)及司马炎(第三代)在不同时期控制魏国实权的局面,司马炎以祖上二代基础,最终篡魏为晋。

image.png

  世代专权

  第一代

  司马懿专权(249-251年)

  曹叡临终时,令时年60岁的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司马懿官都督中外诸军,正式掌有兵权。景初三年(239年)曹芳即位,曹爽排斥司马懿,在政治上发动正始改革,司马懿被逼沉寂政坛数年。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见曹爽以为年届70岁的他无力反扑,遂发动政变(高平陵事变),曹爽被迫放下军政两权,其後曹爽更被冠以谋反之罪被处决。由於曹芳年龄尚幼,根本无法执政,而司马懿是曹叡指明的辅助皇帝的人,即是司马懿控制魏国的实权。

  251年,太尉王凌与侄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削弱司马懿权力,是为寿春三叛之一。而阴谋泄漏,司马懿则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赐死57岁的曹彪,而因为司马懿成功镇压,间接巩固司马氏的势力。同年,司马懿病死,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承继魏国实权。

image.png

  第二代

  司马师专权(251-255年)

  司马懿死後,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252年升为大将军。

  253年五月,吴国孙亮的太傅诸葛恪带了大军来攻打「合肥新城」,司马师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方法抵抗诸葛恪,成功击退吴军,在此战,亦都有助提高司马师的声望,但亦同时引来亲魏帝势力猜忌,加深司马派与亲魏帝派的矛盾。司马师这次成功击退吴军,使吴国专权的诸葛恪回国後被杀,吴国从而陷入十年内乱和紧接的东吴孙皓暴政时期。

  254年,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至此曹氏亲族、夏侯氏亲族和他们的玄学家支持者基本被肃清。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同年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是为寿春三叛之二,司马师亲自镇压叛乱,其後成功镇压叛乱,但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最後痛死於许昌

  255年,司马师逝世,司马师亲弟司马昭承继魏国实权。

image.png

  司马昭专权(255-265年)

  司马师死後,司马昭官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256年又进为大都督、高都公。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是为寿春三叛之三。成功镇压并旦击败了孙吴营救诸葛诞的军队,司马昭被晋升为晋公和相国。司马昭不受。司马昭至此消灭了一切与之对抗的外藩势力。

  260年四月,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谋诛杀司马昭。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後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元帝。至此国内外基本上对司马氏效忠。

  263年,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度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後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後带部投降锺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264年,司马昭拜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承继魏国实权 。

  第三代

  司马炎专权(265年)

  司马昭死後,司马炎承继魏国实权。但由於魏皇帝已经无权,形同装饰品,司马炎无专权的必要,同年逼魏皇帝退位,建立晋朝

  司马氏专权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新城之战司马氏崛起,终夺取兵权

  其实说起司马懿,那必定要说说在诸葛亮了。其实二人也是经常被人在三国历史之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有效的巩固了当时曹魏的政权,但是也间接的存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司马一族在后来天子年幼之时就开始把控朝政,那个时候的司马家在曹魏王庭之中算得上是一手遮天的,后来才算是真正的建立了司马家在朝廷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image.png

  后来随着司马懿的去世,司马昭开始威逼皇帝禅位,最后彻底建立了西晋。其实是司马懿得到军权最后建立自己砸朝堂之上绝对的地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源于他和诸葛亮得对垒。在魏国后期,西蜀和东吴对于魏国一直是虎视眈眈的,所以只要魏国发生大事必定会非常长的关注。在这就要说到一个关键的人,此人就是孟平达。在早年的时候,最追随的是刘备,但是后来为了利益就把厚待自己的刘备给抛弃了,反过来投靠了当时的魏国。

image.png

  当时司马懿对于他的性格是非常的清楚地。所以在当时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孟平达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皇帝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后来的孟平达之乱算是真正的验证了司马懿的看法。不久之后,文帝驾崩,孟平达所镇守的新城开始出现了乱象。其实在此前司马懿就开始派人盯着新城,所以一有消息他很快就知道了。当时他得到自己手下的探子回报,说是新城镇守者暗中和西蜀互通书信。

image.png

  果不其然,太和元年的时候,诸葛亮带兵从西蜀出发,直指新城。当时其实司马懿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干,于是他直接带着进队开始出发,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才到达了新城。当时其实他是私自带兵,甚至没来得及禀告天子。当时蜀国派出信使和孟平达沟通,想要以新城为根据,开始发动战争。但没想到警觉地司马懿正在带兵赶来。后来司马懿率先到达了新城,抓住了当时正在城内的孟平达。而诸葛亮就满了半步,最后只好陈兵城外。

image.png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算是真正的取得了兵权,在回归之后虽然曹氏一族想要削弱他打的兵权,但是却是非常的艰难。后来辽东叛乱,他直接击杀了当时组织叛乱的公孙渊,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魏国的军权基本上算是全都握在他的手上了。而诸葛亮个他的新城之战实际上算是给他一个领兵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司马昭死後,司马炎承继魏国实权。但由於魏皇帝已经无权,形同装饰品,司马炎无专权的必要,同年逼魏皇帝退位,建立晋朝。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