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岗军

"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而聚众起事。

瓦岗军

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

瓦岗军衰弱的先兆:李密尽杀翟让一党

  瓦岗寨当时的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纵观天下群雄,风景这边独好。以目前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夺取东都那是迟早的事儿,他们最终将席卷天下,一统江山。然而,谁都没想到,就在瓦岗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人祸却突然起于萧墙之内。

  我们知道,瓦岗寨特殊的发展历程在其内部造就了亲翟派和亲李派两个派系。

  亲翟派主要由瓦岗寨旧部组成,都是一些跟着翟让上瓦岗的老人,其主要代表是翟让的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以及部将王儒、单雄信、徐世勣、邴元真等人。这些人是跟着瓦岗寨一起成长起来的,都经历过“车匪路霸”这一初级阶段,沾染江湖不良习气比较严重,啥事儿都敢干。

  亲李派主要由蒲山公营将士组成,都是一些冲着李密这个人才来到瓦岗寨的新人,主要代表是王伯当、房彦藻、祖君彦、郑颋(音挺)等人。蒲山公营自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李密的正规化管理,“密部分严整,凡号令士卒,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军纪严明,有所为有所不为。

  翟让和李密的不同性格催生了两个生活旨趣、政治观念乃至人生信仰截然不同的团体。时间一久,蒲山公营将士与瓦岗寨旧部之间就难免会发生矛盾。瓦岗寨旧部仗着老大翟让是山寨的头把交椅,经常欺负蒲山公营将士。蒲山公营将士恨得要死,多次想进行报复,却碍于李密治军极严,始终不敢有所举动。

  不过,大的矛盾虽然没有,但是打架斗殴等小摩擦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可惜,无论是翟让,还是李密,都没有把这类小摩擦放在心上,更没有想方设法去化解矛盾,致使两派间的分歧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

  自从翟让把最高权力主动移交给李密的那天起,瓦岗寨旧部不满的声音就从来没停过。比如王儒信就力劝翟让自任大冢宰(相当于宰相),总管政务,不断蚕食李密的权力。翟弘更直接,常常埋怨翟让:“天子应该自己当,干嘛要让给别人呢?你不想做天子,那就让我来做嘛!”言下之意,干嘛要便宜了李密这个外人。

  面对亲友、部属们的埋怨,翟让总是一笑了之。对他来说,有富贵可享,有美女可泡,这就足够了,改朝换代这种耗费脑力和体力的事儿就交给李密办得了,况且以他的能力也办不了。用小沈阳的话来说就是:天下第二也挺好。

  说实话,翟让能这么想,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但光这么想是远远不够的。可惜,他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翟让觉得,他和李密是亲密无间的兄弟,李密是老大,他是老二,李密的部属也就是他的部属。所以,对于李密的部属,他从来都不客气,一言不合,张嘴就骂,两言不合,抬脚就踹,三言不合,刀剑伺候。

  总管崔世枢从起事之初就跟着李密,连李密都要给人家三分薄面,但翟让偏偏不买账,竟将崔世枢囚禁在府第里,目的十分单纯:索要钱财。崔世枢哪里有钱啊,只得苦苦哀求翟让。岂料,求钱不得的翟让竟对崔世枢施以大刑。受了委屈的崔世枢告到李密那里。打人的是翟让,李密也没有办法,这件事儿最终不了了之。

  李密不仅没有为崔世枢出头,甚至连提都没提一句。说实话,他只字不提其实已经是在传递某种信号了。可惜,大老粗翟让根本不明白,他又召蒲山公营的邢义期和他赌博(实为变相勒索)。邢义期很害怕,没去赴约。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喽!怒气冲天的翟让命人将他抓了起来,足足打了八十大仗方才了事儿。邢义期又告到李密那里。李密大怒,但细细斟酌了一番,还是把怒气压了下来。

  直到有一天,翟让欺负到了李密跟前大红人房彦藻的头上。这个房彦藻可不是一般战士,他本是大隋宋城县的县尉,才华横着都能溢出来。因为气愤自己不能为当政者所赏识任用,房彦藻便参加了杨玄感的叛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房彦藻可谓是亲李派中资格最老的人,因为他很早就和李密认识了。

  像这样的人物,李密都要客客气气地和他说话,可翟让竟然厉声质问他:“你小子攻打汝南的时候,得了那么多的宝贝,为什么只给魏公,却不给我?”

...查看更多
瓦岗军中的“道士军师”?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

  隋唐交替之际风云激荡,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各显身手。由于受到《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历史小说的影响,这些英雄往往脱离历史真实,形成有了特定的艺术形象。例如提到程咬金,就会想到他的三板斧,以及当过瓦岗寨的“混世魔王”;提到秦叔宝,就会想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这两人的历史真面目,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都进行过详细的介绍,本文介绍另一位瓦岗军中的英雄徐茂公。在小说、演义中,徐茂公通常手持羽扇,身穿道袍,是位仙风道骨的道士。同时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五行八卦,懂得行军布阵,是瓦岗寨的智囊,后来更是成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军师。但历史中真实的徐茂公和道士、军师的形象一点都不沾边。

  

  根据史料记载,徐茂公的名字是“公名世勣(jì),字懋功”,此后他曾更改姓名,为方便阅读本文统一称呼他为徐茂公。徐茂公出生于594年,徐家是山西高平的大族,曾祖徐元起曾在北魏做官,祖父徐康也曾在北齐担任过太守之职,徐家因此先后搬到济阴、东郡、滑州卫南等地。徐家家境殷实,“家富,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徐茂公和他的父亲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辈,“拯济贫乏,不问亲疏”。

  611年2月隋炀帝下诏全国调兵征粮,准备讨伐高句丽,王薄率众在山东起义,各地豪杰纷纷举义响应,一时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其中韦城人翟让也拉起一支队伍起兵反隋,时年17岁的徐茂公便投靠于翟让。同时翟让听从了徐茂公“不宜(在家乡附近)自相侵掠”的劝告,举兵前往交通便利、富庶的宋、郑两郡,于是翟让率领的瓦岗军“公私船取物,兵众大振”。

  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后,徐茂公与王伯当便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此后隋朝派遣王世充讨伐瓦岗军,徐茂公“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李密于是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死者将半”,而隋朝地方官却不开仓放粮,导致当地发生严重的饥荒。在徐茂公的建议下,李密派遣徐茂公“领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掩袭(黎阳仓)”。 ...查看更多

击败瓦岗军雄霸洛阳的王世充为何会败给李世民?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他爹一死,他便凭官荫入朝做了官。有了诸多先天后天的条件,再加上隋末这个乱世,王世充可谓生逢其时。

    反败为胜,开国称帝

  常胜将军之所以常胜,是因为没有碰到更厉害的对手。大业十三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洛阳守军,隋炀帝的求救文书雪片般飞向江都。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聚洛阳,却三战三败,加上狼狈撤退时掉下桥淹死的和被大雪冻死的,最初的十余万大军只剩1000来人。三次连败,且损失惨重,王世充自知死罪难逃,便上书请统帅越王处分自己。越王派使者前去安慰,并赐给他金银美女,他这才敢回到洛阳,勉强苦守孤城。

  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驾崩,越王被拥立为帝,史称皇泰主,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六月,宇文化及的叛军就打到了洛阳郊外。皇泰主派使者前去招安李密,并许以高官厚禄,以共同对抗宇文化及,坐收渔翁之利。李密正担心受到内外夹攻,便欢天喜地地接受了,还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罪。七月,宇文化及兵败撤退。消息传来,举朝欢庆,王世充却声称一定要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其他人很不满,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做掉他。幸好有人告密,王世充当夜发动兵变,控制了军政大权,与李密重新开战。?眼看粮食所剩无几,王世充一方面让人散播“周公必将保护洛阳”的谣言,另一方面谎称已经捉到了李密,一时士气大增。加上此前李密因攻打字文化及损失严重,瓦岗军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李密又轻敌,所以瓦岗军很快彻底瓦解,李密手下的大将纷纷率部投降了王世充。

  与唐交战,联手夏军

  王世充大权在手,逼迫皇泰主让位,改国号为郑,这一年是武德二年(619年)。 他对内采纳群臣谏言,安抚百姓,对外进行扩张。他趁唐军主力无暇顾及自己之时,在半年内基本消灭了大唐在河南的势力。?有哪个帝王会容许他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呢?武德三年,当时还是皇子的李世民终于腾出手来,奉命率军大举进攻洛阳。虽然王世充早已料到此结果,且做好了准备,又觉得是在本土作战战果不应太惨。不料,才一开战,各地守将大多本就是唐将,此刻不战而降。不到三个月,洛阳就成了一座孤城。见局势不利,王世充主动求和,不成,只好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回表示同意,但一直隔岸观火。

  不久,粮食又快吃完了,城内尸体相枕于道。王世充决定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之前击败李密的奇迹。但唐军不是瓦岗军,李世民也不是李密,王世充在战死7000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他一边咬牙死撑,一边望眼欲穿地盼望援军。可城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密谋开城投降的数不胜数,只是由于王世充小心防范,都没有成功。?李世民也不轻松。洛阳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思归,李渊也发来密信,要他撤兵。但他认为如此一来则前功尽弃,因此抗命不撤。

  李世民 围城打援,奠定胜局

  就在双方互拼耐力之时,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虎牢关。唐军将领大为恐慌,纷纷请求李世民暂时撤兵。李世民却认为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于是留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敌。王世充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而是梦想着援军能顺利为他解围。但两个月后,当站在城头上看到被俘的窦建德时,他彻底绝望了,只好开城投降。受降仪式上,李世民嘲弄王世充:“想当初,你认为我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成不了大器,现在为啥对我这么恭敬呢?”王世充无言可对,只有磕头如捣蒜,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家人。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带着两大俘虏王世充、窦建德凯旋。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逃过一劫,被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由于押运人员还没准备好,王世充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有几人声称奉旨而来,王世充急忙出迎,不料被乱刀砍死,一代名将的人生就此落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瓦岗军中的“道士军师”?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

隋唐交替之际风云激荡,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各显身手。由于受到《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历史小说的影响,这些英雄往往脱离历史真实,形成有了特定的艺术形象。例如提到程咬金,就会想到他的三板斧,以及当过瓦岗寨的“混世魔王”;提到秦叔宝,就会想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这两人的历史真面目,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都进行过详细的介绍,本文介绍另一位瓦岗军中的英雄徐茂公。在小说、演义中,徐茂公通常手持羽扇,身穿道袍,是位仙风道骨的道士。同时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五行八卦,懂得行军布阵,是瓦岗寨的智囊,后来更是成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军师。但历史中真实的徐茂公和道士、军师的形象一点都不沾边。


根据史料记载,徐茂公的名字是“公名世勣(jì),字懋功”,此后他曾更改姓名,为方便阅读本文统一称呼他为徐茂公。徐茂公出生于594年,徐家是山西高平的大族,曾祖徐元起曾在北魏做官,祖父徐康也曾在北齐担任过太守之职,徐家因此先后搬到济阴、东郡、滑州卫南等地。徐家家境殷实,“家富,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徐茂公和他的父亲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辈,“拯济贫乏,不问亲疏”。

611年2月隋炀帝下诏全国调兵征粮,准备讨伐高句丽,王薄率众在山东起义,各地豪杰纷纷举义响应,一时间烽烟四起,天下大乱。其中韦城人翟让也拉起一支队伍起兵反隋,时年17岁的徐茂公便投靠于翟让。同时翟让听从了徐茂公“不宜(在家乡附近)自相侵掠”的劝告,举兵前往交通便利、富庶的宋、郑两郡,于是翟让率领的瓦岗军“公私船取物,兵众大振”。

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后,徐茂公与王伯当便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此后隋朝派遣王世充讨伐瓦岗军,徐茂公“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李密于是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死者将半”,而隋朝地方官却不开仓放粮,导致当地发生严重的饥荒。在徐茂公的建议下,李密派遣徐茂公“领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掩袭(黎阳仓)”。

...查看更多

瓦岗军最强时期有三十万众,李密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瓦岗军是隋唐期间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军队,最初瓦岗军是由翟让创立当时瓦岗军几乎全部是由农民和盗贼组成。后来随着李密等隋朝叛军加入瓦岗军的实力才逐渐壮大起来,强盛时期的瓦岗军据史书记载拥兵三十万,并且还有单雄信、王伯当秦琼、徐世勣等当世名将。这个时候瓦岗军的领袖已经由翟让变成了李密,那么李密为何能反客为主成为瓦岗军之主呢?还有就是为什么李密在瓦岗军全盛时期拒绝了称帝呢?

image.png

  我们先来看李密是如何成为瓦岗军领袖的,李密最初追随隋朝大将杨玄感起兵反隋,后来杨玄感兵败李密带着部属辗转东西最后投奔了瓦岗军。在为翟让效力期间他出奇计大败了隋朝的官军并且斩杀了隋朝名将张须陀,自此李密在瓦岗军中便树立起了威信。随后他又带领瓦岗军攻陷了洛阳粮仓,在拿下洛阳粮仓后李密便开仓赈济百姓,一时之间百姓携老扶幼投奔李密的人有数十万之多。这时候李密的威望在瓦岗军中远远超过了翟让,《旧唐书》记载:(翟)让于是推密为主,号为魏公。翟让见李密的声望如日中天不得已便推举李密为瓦岗军之主。

image.png

  在翟让等人的劝谏之下,李密便自称魏公,并且将大封诸将。李密成了瓦岗军之主带领瓦岗军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尤其是在和王世充交战中,《旧唐书》记载:世充袭仓城,密复破之。世充复移营洛北,造浮桥,悉众以击密,密与千余骑拒之,不利而退。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简锐卒数百人以邀之,世充大溃,争趣浮桥,溺死者数万。这一战李密大破王世充全歼其军队,并且还攻占了偃师,此时李密拥兵三十余万,史书记载: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其他割据势力如窦建德、朱粲等都派使者前来劝李密登基为帝,但是李密却以洛阳还没有平定还不是商议称帝的时候而拒绝了。

  那么李密不称帝真的像他所说的洛阳还没被平定的缘故吗?其实不然。我们从后来李密的行为来看他本来就没有称帝的打算或者说没有称帝的实力。《旧唐书》记载:隋越王侗称尊号,遣使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令先平化及,然后入朝辅政。隋炀帝死后越王杨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拥立下称帝,此时杨侗派人授予了李密太尉、魏国公请求李密去攻打宇文化及,然后再入朝辅政。而李密竟然答应了杨侗,并且还真的就出兵攻打了宇文化及。

  我们说瓦岗军本来就和隋朝势不两立的,以当时瓦岗军的实力李密完全可以自称为帝,他为何要委身求全去听命于杨侗呢?难道李密和《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起义是为何得到朝廷的招安?显然李密并不是宋江,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能。至于李密不能称帝的原因还得从翟让之死说起。原本翟让这个人是个没有什么抱负的,他当初让位于李密虽说是出自无奈但也没什么怨言。但是当初追随翟让 的人胸怀可没翟让那么大,其中以王儒信的反应最为突出。《旧唐书》记载: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王儒信力劝翟让担任大冢宰掌握瓦岗军大权以削弱李密的实力,翟让的兄长翟宽更是对翟让说道:"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

  李密当时瓦岗军之主后对翟让也没放松警惕,很快王儒信和翟宽对翟让说的话便被李密探知了。李密于是便对翟让动了杀机,于是李密便设宴邀请翟让并在宴会上谋害了翟让,王儒信和翟宽随后也被李密处死。翟让的死引起了瓦岗军的混乱,当时李密的部下四处捕杀翟让的亲信,翟让的部将徐世勣更是被乱兵所围身受重伤,后来再单雄信等人的苦苦哀求下徐世勣才得以免难。这次瓦岗军火并其实受损不大,李密随后让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三人分统翟让的军队。可以说翟让的军队编制还在,只是换了三位统帅。

  翟让之死虽然让李密坐稳了瓦岗军之主的位置,但也产生了很快的影响。因为翟让毕竟是瓦岗军的创立者,当时他和李密的实力其实相差不大,李密后来之所以仅仅杀了翟让、王儒信和翟宽这三个人就是因为如果他要对翟让的部下进行大清洗那必然会让瓦岗军损失惨重,这也是为什么徐世勣等翟让的旧将为何能幸存下来的原因。翟让虽死但是他的势力还在这对李密来说一直是个很大隐患,所以当时瓦岗军虽然强盛但并不是所有人对李密都忠诚的。

image.png

  后来李密接受隋朝朝廷的招安之后讨伐宇文化及元气大伤,王世充趁此出兵攻打李密重创了瓦岗军。李密带着溃兵准备前往黎阳,《旧唐书》记载:密将如黎阳,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此时黎阳守将正是翟让的旧将徐世勣,当时有人劝说李密道,当初我们杀的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差点被杀掉,现在去他的地盘能保证安全吗?李密听了之后立即就改道前去别的地方了。从这可以看出李密对翟让的旧部是向来不信任的,而翟让的势力在瓦岗军中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李密短时间内又不能将其拔除。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李密并没有急着去称帝,而是选者投奔了隋朝朝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瓦岗军为什么消灭不了隋朝,最后降于唐朝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曾经给隋朝以重创,但最终并未能夺取政权,而是军队溃散,降于唐朝

image.png

  大业七年(611年,南方鹏注),东郡韦城县人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翟让逃亡瓦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绩也都纷纷加入,势力强横。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616年),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后,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听从,首先攻取了中原的战略要地荥阳。荥阳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逼近东都洛阳。

image.png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法可想,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震东夏”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对战,佯装败北逃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陀战败被杀。此役一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随后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2.5万人前往镇压瓦岗寨。翟让、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看到瓦岗军表面上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突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声威大振。

  同年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20多万。这时,瓦岗军有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进入鼎盛时期。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

  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瓦岗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最后李密不得不杀了翟让。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北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也损失惨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李唐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瓦岗军前期最厉害的五大将,第一死也不投降李唐

  隋朝末期,由于杨广连年对外用兵,向民间征收徭役,兵役,使得民不聊生,加之连年的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纷纷出现举兵反隋的情况,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变成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最后出现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其中一支就是在河南的瓦岗军,今天笔者来盘点一下,瓦岗军前期最出名的五大将。

  第五位,罗士信,山东济南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位猛将,原本是隋朝张须陀的部下,跟随着自己老大去讨伐农民起义军,最后眼看隋朝大势已去,归降到了瓦岗军,任总管的职务,跟王世充交战的时候,不幸被铺,归降王世充,后因王世充太卑鄙无耻不愿同流,投降了唐,枪刺王世充大儿子王玄应,智取千金堡,跟随李世民平定洛阳,最后死在了刘黑闼(隋末唐初割据势力头领)手上,葬于北邙山

image.png

  第四位,程咬金,这位很多人比较熟悉,有句话非常流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隋末先后是加入瓦岗军,最后又投靠王世充,随后投降唐,这个是很多瓦岗军的归宿,后期参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为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去世后,被追封为骠骑大将军,给李世民陪葬昭陵。

  第三位,王勇,字伯当,一般我们称之为王伯当,隋唐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王伯当是李密的学生,当时是跟李密一起投靠瓦岗军的,李密跟王世充大战之时,派王伯当镇守金墉城,李密战败之后,带领王伯当一起投靠了李唐,投靠唐后,李密不被重用,于是带着王伯当叛逃,虽然王伯当劝说过,最后叛徒之时,被唐将领盛彦师伏击,王伯当和李密一起被杀。

image.png

  第二位,秦琼,本是隋将,此人非常勇猛,先后跟随过来护儿(隋朝名将),张须陀(隋朝大将),裴仁基(隋末将领),最后跟随裴仁基投奔了李密率领的瓦岗军,瓦岗军战败之后,又投靠王世充,最后和程咬金等人一起归顺李唐,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一位,此人是谁,曾也是瓦岗军的一员猛将,最后投靠王世充,后跟李世民大战战败,不愿归降李唐,最后被斩杀,此人是谁,相信大家应该知道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发生严重的内讧,李密杀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