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水之盟

"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唐朝、突厥签立和平条约

渭水之盟:盛世大唐崛起前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

  过好日子,除了要搞好内部团结外,还要注重邻里关系的和睦。这不,太宗刚刚登基,邻居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送来贺礼: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多万军队攻击泾州,毗邻的长安城立刻进入紧张的戒严状态。

  自有书面记载以来,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战争就从未真正间断过。犬戎、匈奴接连进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国破身死,秦始皇筑长城御敌、汉高祖美女和亲,汉武帝刘彻雄起一把,算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暂时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到了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乱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直至隋文帝杨坚时才再次统一了中国。

  突厥民族原本生活在匈奴政权的北方,北魏时臣服于当时的柔然部落,自此开始逐渐强盛起来。柔?衰落后,已然强盛起来的突厥取代了柔然,成为了大漠的主宰。其首领自称可汗,首领的妻子称号为可敦。不过突厥人在制度上有点混乱,一国之中,可能有几个可汗并存,但是最大的相当于皇帝的可汗只有一个,即大可汗,其他的可汗实际上相当于亲王,是为小可汗。上文提到的颉利可汗就是大可汗,而突利可汗则是小可汗

  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由于中原战乱频频,不少汉人纷纷逃亡北方寻求庇护,改为接受突厥可汗的领导。而突厥内部也因为部族多,居住地分散等原因,逐渐分裂为东西两大权力集中的政治核心,并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东突厥统治范围大致是从兴安岭到阿尔泰山脉一带,西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向西扩张到中亚的里海一带,东面与东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

  因为地域的关系,在隋唐之交与中原发生联系更多、更密切的是东突厥汗国。

  纵观历史上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始终遵循着一项基本法则——以实力说话。中原实力不济时就送钱送财宝送美女,游牧民族衰落时就主动向中原示好,请求封号,顺带做些货物贸易;倘若实力相抵,高下难分,那就只能战场上见分晓,不打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

  却说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刚分裂的时候,内部争?夺利十分厉害——曾经出现过五大可汗并立的壮观场面。他们谁也不肯服谁,天天搞内耗,结果给对立阵营的隋军以可乘之机隋朝大将史万岁率军把东突厥狠狠教训了一顿,自此北方边境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宁。

  时任东突厥名义上最高领导人的沙钵略可汗颇有政治眼光,瞅准了隋朝这颗参天大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削尖脑袋地与隋文帝杨坚攀上了亲戚:先是让自己的老婆(原北周公主,复姓宇文)改姓为杨,继而又说服文帝把她认作义女,从而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隋女婿。于是,在隋朝军事和经济的支援下,沙钵略可汗先后出兵击败了西突厥、东突厥的契丹部落,平定了内部的反对势力,进一步扎稳脚跟,巩固了统治。战斗中,隋军还成功营救出了沙钵略可汗被俘的妻子和儿女。为此,沙钵略可汗十分感激,表示愿“永为藩附”,此后“岁时贡献不绝”。直至隋炀帝即位,双方都保持着良好的比邻关系。

  但好景不长。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为控制日渐膨胀的东突厥势力,防范于未然,隋政府决定在东突厥内部扶植另一派势力,以期达到坐山观虎斗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将目标锁定为当权的始毕可汗的弟弟,向他投去了橄榄枝——和亲。虽然始毕可汗的弟弟在经过几番痛苦的抉择?最终没有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美事,但隋政府的这一举动已然引起了始毕可汗的强烈不满。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削弱东突厥的势力,隋政府又采取诱骗的方式将东突厥统治下的一部分胡人悉数杀死。

  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完全决裂。从此,北方边境便又回复到熟悉的战乱状态。幸好,东突厥也就是烧杀抢掠,游牧民族的习性和实力的不济决定了他们只能是政治和军事舞台的配角,还不足以与隋政府一决雌雄,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时,为稳定边疆,争取外援,曾和东突厥签订过盟约。盟约的内容不少,实质却很简单:李渊认东突厥可汗为大哥,自称小弟,定期上缴保护费;东突厥承诺不在李渊后院放火。对东突厥而言,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不用亲自动手就可以坐收银子,这么好的买卖不做就是傻子。所以新任的颉利可汗也乐得隔岸观火,不用种不用抢,自有那李渊送进帐。不时还可以做点贩卖军马的小生意,捞点外快。

  虽说双方建立了通力合作的伙伴关系,但东突厥仍然不时南下打劫一把,而且相当理直气壮,毫不手软。至于李渊,反正被抢的损失不大,也只能先忍着。

  刚当上最高领导人的唐太宗听说东突厥又打上门来了,不由怒从心起。多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他在各种局面下应对复杂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培养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猛将。于是,尉迟敬德与东突厥军在泾阳一场大战,一千多突厥军的先头部队被歼灭,颉利南下的势头受到重创。

  吃了败仗的颉利同志决定换一个文明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个办法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字——忽悠。

  忽悠那可不是谁都可以干的,当然要找忽悠中的高手,绝不能找范伟来干赵本山的活。

  于是,颉利可汗便开始在家门口观察擅长此道的高手。他的条件也很简单:一是要擅长忽悠,二必须是他的心腹。很快,他就圈定了合适的人选,一位名?执失思力的仁兄奉命前往长安。

...查看更多
渭水之盟受到的评价到底为什么那么高?

  唐太宗渭水之盟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众所周知的是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着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引起了外族突厥的侵犯。唐太宗渭水之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个传颂万世的事迹。

搜狗截图16年11月09日0950_23.jpg

  李世民画像

  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唐王朝权力更迭,朝廷动荡不安,李世民在这样的局面下登基。而外族突厥在得知唐朝政权的变幻后,认为正是可趁之机,于是发兵十余万人,进攻唐朝,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

  在内,权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在李世民手中,朝中质疑李世民登基的还大有人在;在外,二十万突厥人兵临城下势不可挡,甚至已经到达武功,对首都长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唐太宗想到了疑兵之计。

  长安城内,兵力空虚,李世民不得已只能亲自率领着自己的一众谋士将领前去渭水。在渭水边,李世民故布疑兵,让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看到了唐军盛大的人数和军容。颉利可汗害怕了,最后就于渭水桥上,两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且立下了白马之盟。回到家乡的颉利可汗还向唐王朝进贡了许多马匹和羊。

  在唐王朝完全不占优势的状况下,李世民通过疑兵之计安然退兵,这让对他的质疑声减少了许多。而唐太宗渭水之盟也成为了军事上常常被人说起的典故。 ...查看更多

李世明以“6骑”吓退突厥十万兵的渭水之盟 为何会被称为“渭水之耻”

  李世民是有唐一代名君,于是,多少年来“唐粉”们为了不让李世民的一世英名受到损害,可以说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就拿史书上明明记载的“渭水之耻”来说吧,硬是被美化李世民威风凛凛只率6骑,现身渭水便桥,吓退突厥十万精锐。从此,大唐人民为他欢呼,这魄力,这胆识,霸主啊!可是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这只是说故事而已,其实真像并不是这样,据《旧唐史》记载,李世民面对突袭而来突厥大军,采用的是缓兵之计。愚以为,更值得称道的是,李世民如春秋战国时的勾践一样,卧心尝胆,最后同样是突袭战,一举灭了突厥,颉利可汗受首长安。

blob.png

  隋朝未年,北方突厥部落强大起来,成为中原北方、西方及东北方的主要势力。当时中原的各个军阀割据势力发展的都不充分,刘武周、窦建德、薜举、梁师都等为了在军阀混战中增加自己的外围实力,都与之有往来,并也臣服过突厥。连后被封为唐高祖的李渊也曾向突厥称臣引以为援。

  等到唐朝建立后,平定的中原及南方群雄后,突厥依然屡屡寇边,侵害百姓,成为了大唐王朝最大的敌人。

  武德六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领十多万突厥兵南下,竟长驱直入,抵达渭水北岸,此时,长安城内只有几万守军,力量严重不足,各地支援的部队一时也难到达。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李世民决定采用缓兵之计,他与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骑出玄武门至渭水之上,与颉利可汗隔水相谈,答应继续向突厥进贡,李世民借的是他父亲当年的牌子,李世民并没有向突厥称过臣,但此时,李世民拿他他父亲李渊说事续个话题,颉利可汗见有利可图,得到满意的答复后退兵而去,这就是史称的“渭水之耻”。

blob.png

  耻就是耻,不忘国耻才是硬道理。这里在突厥十多万大兵的威胁下,哪来的“渭水之盟”,盟是双方你情我愿,兄弟之好,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就如同当年的勾践一样,隐忍一时,霸气一世。

  史书上载,边患之重对李世民的刺激很大。从此之后,李世民亲自训练士兵,励精图治,计划灭突厥,除毒瘤,一雪“渭水之耻”。

  历史有句名言,老天要叫谁灭绝,先让他猖獗,颉利可汗由于骄恣荒淫,亲小人,远贤臣,早失去了民心,国势渐落。至唐太宗贞观三年,这年北方大雪,厚达数尺,突厥部落中由于不甘被颉利可汗压迫的小部落如薜延陀等相继叛乱,颉利可汗开始走下坡路了。

blob.png

  而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此时唐朝的国力已和建国初期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决定乘大雪对突厥用兵,一雪前耻。十一月,唐朝五路大军,从定襄、金河、营州、云中、灵州出袭,由李靖为统帅,共计十五万大军。

  正在都城定襄的颉利可汗及其左右忽闻唐军掩杀而至,大惊失色,闻报是以唐军主帅为李靖时,更是相顾失色,道“唐兵若不是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李靖夜袭定襄,大破突厥军,颉利可汗败逃到了铁山。

  此时,颉利可汗为了避免唐军的继续攻击,就派大将到长安面见李世民,表示愿举国归附,他则愿亲自到长安向李世民请罪。

  颉利如意算盘打的是,先缓兵拖延些时间,等春天大雪过去后,草青马肥时再率突厥部众逃至大漠深处去集聚力量,再起大事。

blob.png

  此时李靖与李世堂住兵在白道,两人商议,颉利虽败,其众不少,若逃走后,很难在追之,乘此时大唐诏使到了他们的大营中,必不防备,选精锐一万骑,带二十天的干粮,突袭之,不战可擒此人。于是,两人不顾副总管张公瑾的阻拦,连夜出发。

  等到颉利可汗发现唐军时,唐军已经在帐门口了,于是又是大败,只身狼狈逃走。投奔突厥小可汗苏尼失。后苏尼失怕唐军来攻,在唐军的威力下捉了颉利送到唐营。自己也举众投降。

  至此,李世民不仅为自己报了渭水之耻,同时也让太上皇李渊报了称臣之辱。史载,李渊说:当年,汉高祖困于白登,不能报仇,而今我儿子能灭突厥,报了我向突厥称臣之辱,我托付之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事情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从而稳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从此唐朝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公元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唐朝在公元630年,灭掉了东突厥汗国。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