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学脉的奠基者:张栻教育思想与理学体系的多维建构
2025-10-30 17:28:50 洪迈 胡铨 王彦 胡安国 叶适 岳翻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岳麓书院门前池塘的水因千余学子饮马而干涸,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朱张会讲"不仅开了中国书院自由讲学的先河,更将一位集教育家、理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湖湘学派宗师推向历史前台。张栻(1133-1180)以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为基地,通过教育实践与理论建构,在理学发展史上刻下独特印记。

  一、教育思想的体系化创新

  (一)"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

  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明确提出:"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种将道德传承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理念,突破了传统书院仅重经义训诂的局限。他主持修复的岳麓书院,通过设置经义斋与治事斋,开创了"明体达用"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如吴猎、赵方等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经世致用的学者。这种务实学风深远,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记载,其弟子"多留心经济之学",形成独特的湖湘学风。

  (二)"知行互发"的教学方法

image.png

  张栻提出"知有精粗,行有始终"的认知论,主张通过"居敬穷理"的渐进过程实现知行统一。在城南书院教学期间,他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如回答弟子游九言关于"出入"的困惑时,以二程"心本无出入"为据,阐明"欲虽萌于心,逐物而出则是欲,不可谓心"的哲理。这种启发式教学记录在《南轩文集》中,成为后世书院教学的重要范式。

  (三)书院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作为岳麓书院实际主持人,张栻制定《岳麓书院学规》,确立"博约兼施"的教学原则。他首创"会讲"制度,邀请朱熹等学者定期讲学,形成跨地域的学术交流网络。其编写的《桂阳军学记》《郴州学记》等学规文本,系统阐述"立志为先""不为利禄"的教育理念,被后世书院广泛采用。

  二、理学体系的哲学突破

  (一)本体论的多元整合

  张栻在继承二程理本论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合周敦颐太极说、张载气论与佛教华严宗理事说。他提出"太极、理、心、性、道"的横向联系体系,认为"理与太极、心、性、道作横向联系,而与构成万物的气是纵向联系"。这种本体论建构既保持儒家伦理的实践性,又吸收佛道哲学的思辨性,为理学提供更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心性论的平衡发展

  针对朱熹"性即理"与陆九渊"心即理"的分野,张栻提出"心统性情"的调和理论。他在《孟子说》中强调:"心与理一,而心主宰之",既承认天理的客观性,又突出心的能动性。这种"心理合一"思想,为解决理学内部理气、心性矛盾提供新路径,黄宗羲评价其"见识高,践履又实"。

  (三)义利观的现实转化

  张栻将义利之辨与天理人欲关联,提出"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人孰不欲富贵,亦皆天理自然"的命题。这种既存义去利又承认合理欲望的观点,形成介于程朱理学与陈亮事功学派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朱熹赞其"谨善义利之判,至于可以析秋毫",足见其对宋代理学义利观的深刻影响。

  三、学术传承的历史影响

  (一)湖湘学派的鼎盛时期

  在张栻主持下,湖湘学派形成以岳麓、城南两书院为核心,弟子达数千人的学术共同体。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记载,该学派"在当时为最盛",其学术特色表现为"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张栻去世后,学派虽因缺乏核心人物逐渐式微,但其"经世致用"的传统通过魏了翁等学者延续至明清。

  (二)对朱熹理学的刺激作用

  作为"东南三贤"之一,张栻与朱熹保持二十年学术互动。1163年江西余干的三天长谈,张栻向朱熹系统介绍胡宏《知言》要义,直接影响朱熹后期思想发展。朱熹晚年承认,其理学体系"多得南轩启发",这种学术对话推动南宋理学走向成熟。

  (三)现代教育的启示价值

  张栻教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其"传道济民"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教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深受城南书院张栻遗迹影响,1916年冬作《登云麓宫联句》云:"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正是这种精神传承的明证。当前教育改革中,张栻强调的"务实"学风与"明体达用"目标,为破解应试教育困局提供历史镜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