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诏狱

"

  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诏狱

诏狱——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锦衣卫和东厂的利器 只有下诏狱的人才能受得起

  弹琵琶是明朝发明的一种酷刑,主要在锦衣卫东厂使用。被使用者痛苦万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

3e5a0003801f19f5cb5a.jpg

网络配图

  其过程就是将人犯按倒在地上,控制住其手脚,掀去其上衣,露出肋骨。用尖刀用力在人的肋骨上来回“弹拨"。皮肉慢慢绽开,划裂,既痒又疼。

...查看更多

内阁首辅沈一贯上书请问皇后的近况,皇帝大怒将其投入诏狱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XXX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现在的后宫剧中,绝大部分的皇后都是反面人物,要么心怀鬼胎,要么懦弱无能,要么嫉妒成性,要么凶狠残暴。总之,在小说家的笔下,皇后都是宫廷剧中最后的怪兽,是通关必须要打倒的。其实,在小珏看来,历史上的皇后总体素质要比一般妃子高得多,虽然因为她们所处的地位会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但总的来说大多都是不错的。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造成的。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在民间都有“娶妻娶贤,娶妾取色”的说法,就更不用说庄严的皇家了。除了开国皇帝的皇后外,大多数皇后都是经过很多人观察、推荐,精挑细选的,而开国皇后能辅佐丈夫成就一番伟业,自然也不会差。

  比如说明朝万历时的王皇后,虽然无子无宠,还遇到了历史上都数得着的宠妃郑贵妃作为对手,但凭借着人品,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生,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王皇后叫做王喜姐,出身普通,十三岁就被选为万历的皇后。本来应该是极为幸运的事情,却因为王皇后没有生下儿子,再加上郑贵妃入宫后得宠,而变得惊险万分。

  郑贵妃必然是一个姿色过人的女子,但绝对也是一个心思细密,善于俘获人心的女子,否则不可能在长达几十年时间,始终将万历牢牢抓在手中。相传,万历曾在神明之前对她发誓,一定要让她当上皇后,并且让她的儿子朱常洵当上太子。

  然而,这两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都难于登天。朱常洵不是长子,前面有朱常洛,按照嫡长制原则,怎么也轮不到他。王皇后是原配妻子,也是堂堂大明的皇后,郑贵妃要想取而代之,也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是遇到性格强硬的皇帝,也许能够随心所欲。偏偏万历却不是,他从小在母亲李太后的严厉教导下长大,在张居正的正统思想熏陶下成长,并不像朱元璋朱棣甚至嘉靖帝那样无法无天,一切由自己做主。因此,为了太子一事,万历只能和群臣磨了十五年,最终还是让步,让长子朱常洛当了储君,而让郑贵妃的儿子当了福王。

  如果儿子当上太子,那么郑贵妃当皇后还有那么一丝可能性。朱常洛只是普通王爷,即便王皇后没有儿子,皇后也轮不到她来当。但是,当时京城却出现了一则可怕的流言,让朝中大臣也忧心忡忡。

  当时,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突然向万历上书,询问皇后的近况。王德完颇有明朝士大夫的勇气,他直接指责万历苛待王皇后,只让几位宫女伺候皇后,据说皇后已经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万历听完后大怒,没有做出辩解,就将王德完投入诏狱。

image.png

  眼见王德完真的要完,首辅沈一贯站出来向万历上书,表示这只是一个月以来京城的流言,王德完关心皇室,仗义执言罢了。面对首辅的上书,万历不能再回避,他下了一份言辞激烈的诏书:

  朕览文书,见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不谙规矩,妄言宫禁是非。且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 前准后弟王栋之袭伯爵,寔朕厚礼之意。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 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

  万历在诏书中,为自己辩解,而且澄清了皇后染病的谣言,还怒气冲冲地骂王德完是“畜物”,就相当于今天骂畜生一样不堪。可首辅沈一贯仍然不依不饶,说这种传言十年前就有,怀疑皇帝将对皇后不利,就是为了给郑贵妃腾出位置。

  明神宗无奈,只好将王德完减轻处分,罢官了事。这事情摆在台面之后,反而给王皇后穿上了防弹衣,避免了种种祸事。最后,王皇后在万历驾崩前三个月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东厂诏狱到底有多可怕 在明朝就是鬼门关的代名词

  还不知道:东厂诏狱到底有多可怕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整顿吏治,监测群臣,设立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机构,锦衣卫。负责这个机构的一般是皇帝信得过的武将,官职三品,职名是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替皇帝搜集情报,巡查缉捕和保护皇帝安全。

  朱元璋晚年,他觉得自己杀戮过重,就撤销了锦衣卫。但燕王朱棣篡权成功后,为了控制群臣民心,又重新用了锦衣卫。因惧怕锦衣卫一方独大,难以控制,他又设立东厂来制约锦衣卫。东厂的一把手都是由太监担任,又叫厂公,东厂的主要职责包含搜集情报,缉拿臣民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务机关。

  锦衣卫和东厂谁的权利更大一些呢?在东厂设立后,东厂的厂公因为都是皇帝最亲信的太监担任,所以东厂的关系往往跟皇帝更亲近,大部分时候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的厂公是要磕头叩拜的,所以东厂的权力更大些。虽然锦衣卫和东厂大部分职责都一样,但锦衣卫有一个机构是东厂所不具备的,这个机构就是诏狱。

  诏狱是明朝时期特有的一种监狱,它不受三法司管辖,只由锦衣卫负责,里面关押的犯人都是皇帝下诏抓捕的,所有的抓捕,审讯,行刑都是由锦衣卫实施。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无权过问的。

  诏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关押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通常的小官和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住进去的。一旦被抓进诏狱,犯人的死活完全由皇帝一人决定,皇帝觉得你罪当伏诛,随时就可能拖出去斩了,皇帝不理你,那你命好,就在里面住上一辈子吧。官员一旦被抓紧诏狱,能出去的机会是非常渺小的。

  诏狱内设有18种刑具,用来对于那些死不承认自己罪行的官员,这18种刑具对应18种酷刑,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所以一旦被抓进去,有没有罪便由不得你了,面对这18种刑具在你身上一一实施,你可能熬不过几种就什么罪都招了。

  为此,在明朝时期,官职低微的官吏和平民被锦衣卫或者东厂抓到后倒也没有什么,因为他们会被直接扔到三法司,经过三法司的审理,还有可能沉冤得雪。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一旦被抓,投进诏狱,那势必是九死一生。因为经过锦衣卫的审理,或某些人从中授意锦衣卫,你就是浑身清白如雪,也能折磨的让你承认自己犯了滔天大罪。

image.png

  由于诏狱的黑暗和残酷,官员们都视之为人间地狱,他们宁愿接受三法司审理,也不愿被抓进诏狱,以至于有的官员看到锦衣卫或东厂上门抓人,就吓的浑身瘫软,神志不清。万历年间,临江知府钱若赓被明神宗朱翊钧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都没有被释放,其子钱径忠入狱探望时,只见钱若赓:气血尽衰,遍身脓疮,四肢臃肿,毒疮遍布,眼瞎耳聋,手不能动,脚不能行,喉中只有一气尚存,生死就在瞬间。随即向皇帝求情,皇帝才释放他,但回去不久就死了。

  诏狱在明朝就是鬼门关的代名词,如果朝中关系硬,又碰上仁慈点的皇帝,还能混个全身而退,如果关系不行又碰上朱元璋这种硬手腕的人,那下场或许就只有等着收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朝的诏狱是什么地方?诏狱有多恐怖?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诏狱是什么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朝崇祯元年,晚明直臣瞿式耜上《陈政事急着疏》,以悲愤笔墨痛骂明朝黑暗诏狱:只要有人被抓进诏狱,那后果就是“魂飞汤火,惨毒难言”。但同样是获罪,倘若没有被抓进诏狱,而是进了刑部监狱呢?那可真是“便不吝天堂之乐矣。”同样是蹲监狱,没蹲进诏狱,竟然就能乐得跟到了天堂一样?

  这雷人景象,也恰恰戳中了明代一个事实:作为中国古代有着悠久历史,明代时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直接掌管的诏狱,就是这么如地狱般恐怖。

  理论上说,诏狱作为“天子之狱”,虽然也关押了许多草根犯人,但蹲诏狱的“主力”,大多都是官员。对待这些曾是“官身”的犯人,待遇规格自然也比较高。特别是自明朝天顺年间起,诏狱里的犯人都从此享受“米日一升”的待遇。遇上天寒地冻的节气,明朝官府也常给诏狱犯人发放“袢袄裤鞋”。诸如杨溥黄文焕等有过“高官经历”的犯人,还能在狱中读书写作,比如黄文焕,就在诏狱里完成了《陶诗析义》等大作,文学意义十分重大。

  乍看这些,似乎诏狱里的犯人们,“小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诏狱到底有多恐怖?可以先看看环境。以《万历野获编》的形容说,那真是“不比法司”,也就是环境比刑部监狱恶劣得多。诏狱的空间十分狭窄,一群犯人拥挤在里面,不但守备森严,每送进一件东西都要层层审查。而且其建筑阴冷无比,且牢房里严禁生火,哪怕是严寒的冬天,也是白白挨冻。每一分每一秒,基本都是活受罪。

image.png

  虽然一些重臣,也有可能得到些额外的关照。但大多数的犯人,绝不会有这种好命。比如在明朝吏治相对清明的天顺年间。刑部郎中陆孟昭一次去诏狱查验囚犯,当初就被诏狱的恶劣环境惊呆了:只见诏狱里的犯人,各个身戴枷锁躺着,任凭成群的老鼠肆意啃咬,现场一片血肉模糊。看得打哆嗦的陆孟昭,一咬牙买了一群猫送进来,这才“鼠患顿息”,救活了好些人命。

  但是,倘若陆郎中没来诏狱呢?这老鼠肆虐的景象,又要持续多久?多少人会在这黑暗中默默死去?细思极恐。

  虽然,为了降低监狱里的“死亡率”,诏狱也有给犯人送药等福利,但事实是杯水车薪。成化年间的明代典籍《菽园杂记》记载,当时诏狱里最好的药物叫“轮回酒”,“原料”其实就是人尿。而且还真有效,比如南京吏部侍郎陆公纶,就靠着喝这玩意,在六七年的“诏狱生涯”里,多次从病魔里逃脱出来。

  而比起这严苛的生存环境来,诏狱里的另一大“死亡威胁”,就是锦衣卫的腐败。

  作为“天子之狱”,诏狱在皇权的眼皮底下,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腐败,自然也就越发“灯下黑”。看管诏狱的锦衣卫官吏们,也是极尽勒索压榨之能事。比如大儒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冀元亨,由于受恩师株连,开罪于许泰等明武宗宠臣,竟被罗织罪名下了诏狱。然后在这阴森的监狱里,被收足了钱的狱卒们各种折磨。虽然最后幸运出狱,但由于受刑过重,出狱五天后就溘然长逝。

image.png

  而且如冀元亨这样,能够活着熬出狱的人,都算是幸运儿。更多的情况是,在这环境恶劣的诏狱里,且时时受到酷刑拷打,带着各种伤痛,死亡是随时会发生的事情。就连诏狱里的看守,日久天长都形成了套路:每当有犯人死于诏狱,狱卒们往往先不报告,而是假意先说犯人生病,假模假样拖了好几天后,才把死讯报上,以此来逃避责任。

  明代的史料里,那些关于某某人“病死诏狱”的记载,简略几笔的背后,往往都是这样触目惊心的过程。

  而与死亡同样恐怖的,还有诏狱里漫长的煎熬。以明朝的司法制度来说,诏狱只是个暂时羁押犯人的地方,蹲诏狱的时间不会太长。但随着明朝行政效率的低下,一个犯人被投入诏狱,往往就成了“被遗忘的人”:案子久拖不决,犯人也就被关押的遥遥无期,经常是经办的官员们,往往都忘了牢房里还有这么个人。

  比如天顺初年,一位曾因上书言事而被捕入诏狱的广东老百姓,就在被羁押了十八年后出狱。嘉靖年间的礼科给事中沈束,更是被羁押了十八年。到了万历年间,由于明神宗常年消极怠政,许多案件一压再压,监狱里也就人满为患,诏狱更成了重灾区:临江知府钱若庚,三十九岁那年获罪下诏狱,然后一蹲就是三十七年。他入狱时儿子才一岁,等到儿子三十八岁了,竟还没见过父亲……

image.png

  而到了风雨飘摇的明末,极度腐败的诏狱,更是变得黑暗无比。天启年间魏忠贤乱政时,那些被捕入诏狱的东林党人,几乎都在酷刑下死于牢狱中。甚至犯人死后,连家属都不告知,直接从诏狱的后门,把尸体用席子裹了扔墙外。对于那时的诏狱来说,这凶残一幕,已是司空见惯的操作。看过此情此景,就可知这明王朝,已是末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朝时期的诏狱到底有多恐怖 为什么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诏狱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神秘又恐怖的明朝诏狱,关押的都是什么人,有多少人能活着出来?

  诏狱最早出现在汉代,一般指皇帝钦点的罪犯所在的监狱,但真正广为大家熟知的,则是明代的诏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对官员的不信任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了震慑不法官员,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进行侦察、逮捕工作,那么犯人就要有地方关押,于是诏狱出现,它不受司法系统的制约,由皇帝直接控制。诏狱也成为了最神秘且黑暗的监狱,无数仁人志士、官员将领惨死在诏狱中。

  在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中,就有一段关于诏狱的描述,真实情况只会比荧屏上的更恐怖,让人胆颤。

image.png

  刑罚残酷、环境恶劣

  既然诏狱是法外之地,只受皇帝制约,那么其刑罚也是相对残酷,为了口供,或者罗织罪名,行刑人员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史料记载: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廷杖、东西厂,镇抚司杀人手段最残忍,且没有法律约束,到了明末达给极致,朝廷所有人的命运几乎全部掌握在宦官手中,着实恶劣。

  如果没有约束,那就没有原则和底线,审判、审讯犯人全凭审问者的个人意愿,要杀要留可能只在审问者的心情,诏狱这种地方就变得极其可怕。

  为了保密和执行特殊任务的需要,诏狱的采用了半地下结构,且墙壁极为坚固,牢不可破,另外内部管理森严,就算只送个东西,都需要多到程序,想要从中越狱,无疑痴人说梦。别看是最高等级的监狱,囚犯的待遇却差到极点。

image.png

  在半地下的牢狱中,常年潮湿寒冷,也没有任何御寒设施,另外此地饮食也无法得到保障,也就是虽然把你关起来,不一定给你饭吃,也没有衣服穿,很多时候除了酷刑,还会被冻饿致死。直到天顺元年,才规定给罪犯每日一升米的待遇,这里不包括皇帝钦点的禁止饮食,和被人恶意报复等情况。

  由于诏狱人多,空间还比较小,而且有众多受刑之人,传染病经常在牢房肆虐,也就是不被酷刑折腾死,可能被饿死,或者病死,实在是人间炼狱。

  天年间,杨涟、左光斗等人曾多次弹劾魏忠贤,后被魏忠贤报复,关入诏狱。罗织罪名、屈打成招是这帮锦衣卫的拿手好戏,因为无法公开处死,杨涟等人皆被暗中害死。

  史料记载:

  “自下狱,体无完肤。及其死也,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仅以血溅衣裹置棺中。”

  杨涟从下狱以来,就被打得体无完肤,临死就差一步,仍被许显纯土包压身,之后用铁钉灌入耳朵,被活活害死。朝廷的高级官员,比如杨继盛周朝瑞、魏大中等,只要被关入诏狱,很难能活着出来。

image.png

  权力极大,肆无忌惮

  诏狱也叫锦衣狱,关押罪犯只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几乎无人敢对其指手画脚,无边的权力也孕育了无边的罪恶。宦官的地位很特殊,他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即可以位极人臣也可能在顷刻之间一无所有,加上宦官心理的扭曲程度,厂卫就成了罪恶源头。

  史料记载:

  “瑾势日益张,毛举官僚细过,散布校尉,远近侦伺,使人救过不赡。因颛擅威福,悉遣党阉分镇各边。叙大同功,迁擢官校至一千五百六十余人,又传旨授锦衣官数百员。”

  正德年间的奸宦刘瑾,在得势之时,抓住官员半点错误,罗织罪名,就可以被直接关入监牢,并且为了自己势力,身边亲信皆被赋予要职,曾提任官员一千五百多人,所有特务机关几乎都在刘瑾一人掌控之中。

  铲除异己,迫害忠良自不必说,而诏狱中不仅有当朝官员,还有普通百姓。

  史料记载:

  “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又悉逐京师客佣,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辇下汹汹几致乱。”

  东厂、西厂四处抓人,百姓都人心惶惶,为了权势,刘瑾还设置的内行厂,有一点不法行径,就可能被抓走。另外这特务机关还驱赶京城客佣,要求寡妇嫁人,直接焚掉还未下葬的人。混乱中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也无从查起了。

image.png

  犯人延滞

  关入诏狱,就意味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且没有法律可依,另外重要问题就是罪犯延滞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诏狱,就连刑部大牢也同样如此。

  在混乱纷杂的局势中,很多人被无端关入诏狱,有的可能罪不至死,有的可能冤沉海底,只不过他们可能面临一个可怕的情况,那就是无人理无人问。

  本身诏狱中环境恶劣,病疫横行,加上饭可能都没得吃,如果连个释放时间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绝望。永乐十二年,杨溥被汉王朱高煦诬陷,被关入诏狱,由于这是朱棣亲自下令,也没有说关多长时间,杨溥就这么糊里糊涂被关了十年,直到明仁宗继位后,才被释放。

  史料记载:

  “正统间,邑中布衣林扬诣阙上其事,逮系诏狱十八年。至天顺复辟,始允其请而释之。”

image.png

  有一位叫林扬的百姓,曾被关押十八年,直到朱祁镇复辟,才被释放。当时人们寿命也不长,这十八年的是何等煎熬。这是还活着的,如果体质不好,饿死、冻死的,必定不计其数。

  罪犯被拖延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皇帝忘记了,就好比杨溥,如果皇帝真的记性很差,就得真的老死在诏狱中了。另外,北镇抚司官员也不是什么勤奋之人,如果他们不想管,这位囚犯的释放就遥遥无期。

  还有的囚犯因为罪责特殊,无法定罪,这就成了悬而未决的案件,既然案件这么麻烦,那就只能拖着,而且这罪犯也不敢放走。比酷刑更可怕的是拖延,要死要活给个痛快,这应该是原则问题,一直无人理睬,直到死在诏狱中,这才是最悲惨的。

  当然,被关入诏狱的还是有可能活着出来的,只不过几率比较低,每年年终,诏狱都要汇报当年罪犯情况,如果碰到皇帝开恩或者官员求情的情况,还是有可能被释放的。

  如果既无背景,也无关系的百姓,那就只能等到新皇登基、皇子出生等重大日子,帝王大多会大赦天下,这样很多囚犯都能重见天日,获得释放。

image.png

  所以,被关进诏狱虽然九死一生,但也不是没有生还的可能。只是这种希望,跟信念坚定不坚定,自身清白不清白,关系不是很大,更在于把他关进诏狱的人,究竟想不想他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代诏狱到底是什么 为何进去的人很少能生还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诏狱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诏狱”是什么?该如何解释?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咬文嚼字一下了。首先来解释一下“诏”,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也就是说“诏”是皇帝下的命令,具有特定含义、为皇帝所专用。“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自然就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牢狱的意思。《金文诂林》里写道“稽之经传,狱字恒指狱讼为言,不必指系囚之地。”也就是说,“狱”并非只有牢狱之意,也可用来指法律案件。这就是“狱”的第二层含义。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诏狱”的含义就是皇帝直接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或者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

image.png

  诏狱的历史久远,早在两汉时期就有相应的记载。《后汉书·刘玄传》中有所记载,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时任更始政权的刘恭是刘盆子的兄长,他认为自己罪恶深重,故“自系诏狱”。同样是《后汉书》,其中的《李固传》也有相应的记载。东汉顺帝时,大司农李固察觉了当时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弊病,于是上疏陈奏。顺帝接纳他的建议建议,“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

image.png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在两汉时期诏狱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刑政,并没有非常特别之处,更说不上让人闻风丧胆,直到宋朝时也是这样。《宋史·刑法志》中有所记载:“本以纠大奸匿,故其事不常见。”这让我们能清楚地认知到宋朝的诏狱。这一时期的诏狱是纠察巨大的奸佞的,而且并不十分常见。

  它的威慑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作为打击王公贵族的重要手段,大家心知肚明而且心有余悸。这并不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image.png

  以上,诏狱都还处在发展阶段,真正成熟并且广泛运用,是在明朝。而且掌控整个诏狱系统的,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锦衣卫。这时的诏狱由北镇抚司署理,从皇帝那取旨行事,可以直接越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这就意味着锦衣卫可以刑讯逼供、捏造证据甚至草菅人命,这时的诏狱令人不寒而栗。嘉靖时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有云:“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可见,权力不再受到制约,国家设立的法律机关形同虚设,不止威胁到朝廷,甚至威胁到整个国家社会。

  诏狱的环境十分恶劣,刑罚极其残忍。史料记载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整个囚室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空气不畅,鼠虫四窜,而且在其中的犯人被严刑拷打,身体的腐臭以及鲜血的腥臭,充斥整个监狱。诏狱中的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等十八种,而且在这过程中还在不断研发,刑罚愈加惨无人道。在《明史·刑法制》中有记载“所擒之人,手足咸钉门板上,取沥青浇其遍体,用椎敲之,未几,举体皆脱,其皮壳俨若一人”,光是文字描述就能让人汗毛倒立。

image.png

  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将临江知府钱若赓投入诏狱足足有三十七年,始终不能得释,他的儿子钱敬忠考中进士之后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三十七年的牢狱生涯,将一个本来健康的人折磨得不成人形,直到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才将他释放,暗无天日的生活足以将一个人逼疯。

image.png

  诏狱最重要的幕后掌控者其实是皇帝,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它的作用被无限放大。被投入诏狱的人很难走出来,因为这是当权者意愿,挑战当权者是极其困难的,哪怕是三十七年后被放出来,也是因为皇帝被他儿子的孝心而感动从而网开一面。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博得皇帝的同情,他最终也会使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度过余生。

image.png

  其实诏狱就是人治的典型代表,他远离法律框架,完全靠着统治者的意愿。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仁慈还是残忍完全取决于皇帝,因此它的合理性就会大大打赏折扣。滥觞于明清时期的君权,推动了诏狱的不断变化,最终让人们深恶痛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