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双相:李适之的刚直与李林甫的权谋
2025-08-27 14:35:30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两位宰相的命运交织成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左相李适之出身皇族却刚直不阿,右相李林甫权谋深沉终致祸国,二人性格与政见的碰撞,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深刻影响了唐朝国运。

一、皇族血脉与寒门新贵的双轨人生

李适之(694—747年)出身李唐皇室,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尽管祖父因谋反被废,但李适之凭借个人能力武则天屠戮宗室的风暴中幸存,并逐步晋升。他早年历任多地刺史,以治理水患的政绩闻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主持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堤,彻底解决洛阳谷水、洛水泛滥问题,唐玄宗亲立碑文表彰其功。这种务实作风使其在天宝元年(742年)拜相,成为左相兼兵部尚书

李林甫(683—753年)虽为宗室远支,但凭借舅舅姜皎的提携进入仕途。他精通吏治,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通过整顿赋税制度、裁撤冗官等举措赢得玄宗信任,次年升任礼部尚书并拜相。与李适之的皇族背景不同,李林甫的崛起更依赖权谋手腕,其“口蜜腹剑”的处世哲学在朝中树敌无数。

二、治世能臣与权谋奸相的政见博弈

李适之主政期间,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与政治理想。他力推水利建设,在陕州刺史任上主持的“三堤工程”被《唐六典》列为典范;任幽州节度使时,他成功平定边疆叛乱,并请求将祖父李承乾归葬昭陵,既修复皇族裂痕,又彰显孝道。这些政绩使其在朝中赢得“临下虽简,在公克勤”的评价。

李林甫则以巩固相权为核心目标。他通过三招构建权力网络:其一,裁撤冗官,将中央机构精简至“刑部岁断死刑不过五十八人”的高效状态;其二,编纂《唐六典》,系统规范三省六部职责,强化中央集权;其三,重用胡将,将安禄山等节度使的兵力从8万扩充至18万,虽暂时稳定边疆,却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这种“以术驭国”的策略,使玄宗晚年陷入“主德衰矣”的境地。

三、金矿陷阱与朋党清洗的致命交锋

二人的矛盾在“华山金矿事件”中彻底爆发。天宝三载(744年),李林甫故意向李适之透露“华山有金矿,采之可富国”的假情报。天真的李适之随即奏报玄宗,而李林甫却当庭反驳:“华山乃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此计不仅使李适之失去圣心,更暴露其政治幼稚。玄宗因此训诫:“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

此后,李林甫展开系统性清洗:天宝五载(746年),他指使御史罗希奭构陷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等李适之盟友,制造“韦坚谋反案”。当李适之主动请辞相位时,玄宗欣然批准,改授太子少保。罢相当日,李适之宴饮赋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看似豁达,实则难掩悲凉——昔日门庭若市的宾客,如今“今朝几个来”的世态炎凉跃然纸上。

四、饮中八仙的悲剧终章

被贬为宜春太守后,李适之仍未逃脱李林甫的追杀。天宝六载(747年),罗希奭奉命处决韦坚、裴敦复等政敌,行至宜春时,李适之闻讯服毒自尽,终年54岁。其子李霅亦被杖杀,家族遭遇“灭门式”打击。

反观李林甫,虽以权谋维系相位十九年,却难逃历史审判。他死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岭南。《资治通鉴》评价其“口有蜜,腹有剑”,《新唐书》更将其列入《奸臣传》。而李适之虽仕途坎坷,却以“饮中八仙”的身份留名青史——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既是对其豪迈性格的写照,亦暗含对盛唐精神的追忆。

五、双相命运的历史隐喻

李适之与李林甫的较量,本质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碰撞。前者试图以皇族正统与行政能力维系盛唐气象,后者则通过权谋术数巩固个人权力。当玄宗晚年沉迷享乐、怠于朝政时,李林甫的“术治”虽能维持表面稳定,却无法阻挡安禄山等军阀的崛起。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人刘肃在《郭元振传》中痛陈:“适之、九龄之辈,咸以立功边陲,入参钧轴;而林甫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也。”这种评价,恰是对盛唐双相命运的历史定论。

二人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场中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张力。当李适之的尸骨埋于洛阳温泉里,当李林甫的墓志被杨国忠砸毁,盛唐的辉煌也随之陨落。但历史从未忘记:真正的治国之道,终究需要如李适之般的实干精神,而非李林甫式的权谋算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刘据之祸:性格与制度的双重困境

  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以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自尽的悲剧收场。这场祸乱的直接推手是酷吏江充,但深层原因远非江充构陷四字所能概括。从历史细节看,刘据的悲剧既源于其性格特质与权力结构的冲突,也暴露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  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