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江东“大壮”之将,以智勇铸就东吴铁壁
2025-10-22 15:42:32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在东吴阵营中,有这样一位将领:他以勇猛著称,却非匹夫之勇;他以智谋见长,却无书生迂腐。他曾在危局中力挽狂澜,以少胜多,令君主孙权亲口赞其“大壮”(古代对武将最高褒奖之一);他镇守江东二十余年,筑城守土,成为东吴边疆的“铁壁将军”。他,便是徐盛——一个被低估的江东名将,其人生轨迹诠释了何为“智勇双全”。

一、寒门虎将:从郡吏到沙场先锋

徐盛(?—224年),字文向,琅琊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盛避乱江东,初任地方郡吏。他“勇力过人”,且“有谋略”,很快被孙权赏识,提拔为别部司马,统领五百人。

初露锋芒:黄武之战显勇名

建安八年(203年),孙权攻打江夏黄祖,徐盛随军出征。在战斗中,他“率部先登”,冲锋陷阵,斩杀敌将陈就,为东吴取胜立下首功。此战后,徐盛被擢升为中郎将,成为孙权麾下重要的先锋将领。

二、合肥惊魂:以五百破十倍,逆境中铸就“大壮”之名

徐盛的军事生涯中,最传奇的一战莫过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此战,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遭张辽八百死士突袭,吴军大乱。徐盛临危不乱,率部“披甲持矛”,死战不退。

危局中的逆袭

战斗中,徐盛的旌旗被张辽部将李典射落,部下士气动摇。他亲自拾起旗帜,高呼:“吾等为江东儿郎,岂能退乎!”率部反冲锋,竟以五百人抵挡数千魏军,成功掩护孙权撤退。此战后,孙权亲口赞徐盛:“盛有文武之才,吾今得之,甚慰。”并特赐“大壮”称号(古代对武将“勇猛无敌”的最高褒奖,东吴仅徐盛、甘宁周泰三人获此殊荣)。

历史意义

合肥之战虽为东吴之败,但徐盛的勇猛表现成为吴军为数不多的亮点。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盛以少御多,奋不顾身,此所谓‘大壮’者也。”

三、守土安邦:从“江表虎臣”到边疆铁壁

徐盛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野战,更体现在守城与边疆防御上。他镇守江东期间,多次挫败曹魏进攻,成为东吴边疆的“定海神针”。

横江坞防御战(222—223年)

黄武元年(222年),曹魏派大军攻打东吴濡须口。徐盛奉命驻守横江坞(今安徽和县),他利用长江天险,修筑“百里石城”,并在城上设置“假人疑兵”,虚张声势。魏军见吴军“旌旗满野”,误以为有重兵埋伏,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退兵。此战,徐盛以“虚实之道”化解危机,被孙权誉为“江东之盾”。

夷陵之战后的边疆稳固

夷陵之战(222年)后,东吴与蜀汉修好,但与曹魏的矛盾加剧。徐盛长期驻守濡须、横江一线,多次击退魏军小规模侵扰。他治军严明,所部“士卒乐用”,成为东吴北方边境最可靠的防线。

四、智勇双全:战场上的“多面手”

徐盛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勇”与“智”的完美结合:

勇猛:合肥之战中“披甲持矛,死战不退”,展现其悍勇;

智谋:横江坞防御战中“设假人疑兵”,以少胜多;

治军:所部“纪律严明”,且“善抚士卒”,深得军心。

孙权曾评价徐盛:“盛忠壮勇烈,吾所倚也。”陆机在《辩亡论》中亦称:“徐盛、丁奉,以骁勇为气力。”

五、历史评价:被低估的江东名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徐盛列入“江表虎臣”,赞其“有文武之才,勇烈过人”。然而,相较于周瑜、陆逊等名将,徐盛的历史知名度较低,原因有三:

缺乏大型战役指挥权:他多以先锋或守将身份参战,鲜少独立统帅大军;

性格低调:徐盛“不喜争功”,史书记载较少;

东吴内部派系斗争:作为淮泗集团将领,他在后期被江东士族掩盖光芒。

但民间对徐盛的评价极高。唐代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徐盛位列其中;宋代设武庙,他亦为配享将领之一。在江东地区,徐盛被尊为“城隍神”,民间传说其“显灵护城”,足见其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