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弋夫人是谁?“奇女子”钩弋夫人的死因之谜

  存心善,则风水有益。这句古话在今天看来有些迷,但在公元前95年(或前96年)的某一天,西汉河间府确确实实发生了一起与风水有关的选美事件。其背后的存心是不是“善”,需因人而异。

  前99年,李陵败于浚稽山而投降匈奴,太史公被腐,朝廷除李广利之外无将可用,对匈奴的战事随即暂停,汉武帝有了大把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了。皇帝出行,哪怕是游山玩水或者当俘虏,都得叫“巡狩”,大家还记得宋徽宗父子不?被金兵欺负成那奶奶样了,还叫“北狩”呢,跟谁说理去!

  蹊跷的“望气”选美

  话说汉武帝巡狩四方,忽一日到达河间府武垣城(今河北沧州),随行的人中有个“气象专家”(术士)停了下来,煞有介事的东瞧瞧西望望,然后满脸喜色地对汉武帝说:陛下大喜,此地祥云环绕,气息非凡,必藏有奇异美貌女子,似天赐以待陛下也。汉武帝本来就旅途寂寞,闻说有美女,立刻急吼吼派人寻找,别看他已然是六十出头的花甲老头儿了,这方面的兴趣大着呢。

  果然不出“气象专家”所料,“赵河畔上有人家”,奇女子找着了,姓赵,约莫十六七岁,美貌如花,唯双手握拳,不能展开。

  蹊跷就蹊跷在这儿。其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水好的地方,出美女或者可能,譬如成都、扬州等地美女如云,皆因山清水秀之故,可你听说过这些地方出奇女吗?其二,“气象专家”咋就那么牛逼,说有就有啊?莫非是事先预备好的?其三,此女紧握双拳,别人怎么也掰不开,但汉武帝轻轻一掰就开了,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真是天赐良缘?未必,多半是有人存心安排,借“望气”造假,不能不佩服这些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力量。

  其实也不难理解。《汉书》里说,赵钩弋的父亲曾做过宦官,与许多官员认识,赵家有女初长成,大概不算啥秘密。当地官员为了巴结讨好皇帝,跟皇帝身边人互相勾结,做好各种奇妙预案,坐等皇帝到来,不是没有可能。

  老夫聊发少年狂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变老后,幸福是一种回忆,经历就幸福(某咨询师语录)。对于小赵姑娘来说,含苞待放是资本,遇到皇帝算幸福,和汉武帝一起慢慢变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武帝已经老了;而对汉武帝,则绝对是一种幸福,经历了这等奇女子,不枉此生。

  赵钩弋“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此处需更正一下《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补注)的记载:“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我的天!人生七十古来稀刘彻真能老当益壮若斯?按照汉武帝年表,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其时汉昭帝已经八岁了。由此推算,刘彻是在六十一或六十二岁时“幸”的赵钩弋,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老夫少妻却也如胶似漆、恩恩爱爱。汉武帝自打有了小赵姑娘,什么卫皇后、尹婕妤,统统忘在爪哇国了。巡狩结束回到朝廷,什么事也不做,先晋升赵钩弋为婕妤,即赵婕妤,安置于甘泉宫。他自己呢,也干脆直接搬到甘泉宫,对外宣称是疗养。朝臣们个个心知肚明,这哪里是疗养呀,分明是“佳人难再得,皇帝要上弓”。

  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翻红浪床作响,汉武帝很努力,小赵姑娘也配合,“解黄帝素女之术”,她小小年纪怎么也懂这个?存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太始三年(前94年),小赵姑娘终于开花结果了,怀孕十四个月,生了个儿子,取名弗陵,号钩弋子,即是后来的汉昭帝。

  两幢惨案背后的悬疑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说话间到了前91年,小弗陵三岁了,而太子殿下刘据呢,三十八岁了,瞧这哥俩年龄的悬殊,在古代可做爷孙了。这一年的甘泉宫,春意融融,这一年的大汉朝,暗流汹涌。

  老而弥辣的汉武帝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某日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手拿剑要杀他。所谓能者无所不能,他老人家身边不乏解梦之“能人”的,这一解不打紧,却解出了一位叫朱世安的大侠。朱世安是真有其人的,说是大侠,不如说是江洋大盗,反正此人存在,汉武帝心中不得安,必除之而后快。

  巧合的是,此时宰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挪用军费罪被捕,父亲为了救儿子,就恳求汉武帝把抓捕朱世安的任务让自己来完成,条件是赦免公孙敬声的罪。汉武帝居然同意了,让宰相做刑警,这是一奇;公孙贺费了不少功夫,居然抓到朱世安了,廷尉和长安令都没辙的事儿,宰相办成了,这是二奇;朱世安在狱中反诬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下巫蛊咒汉武帝,他一平头百姓是如何知道这些秘密的?这是三奇。

  史料对这些扑朔迷离的悬疑之解释是,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旧怨,私下里教唆朱世安,借机削弱太子势力。因为公孙贺是太子的大姨夫,公孙父子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这解释显然顾头不顾腚了,我的理解是,该案件的总设计师恐怕非汉武帝莫属。《汉书》有言一语道破玄机:“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原来如此,借此案杀了公孙父子,连亲生女儿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等等都不放过,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清一色都是卫家人、太子党。

  后一则案子更大更血腥,牵连而死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如果汉武帝的矛头不是指向太子,他明知江充与太子有怨,明知朱世安的诬陷不靠谱,为何还要委任江充彻查此案,将事态不断扩大?再是老糊涂,也不至于如此糊涂吧。结果怎么样?汉武帝得偿所愿,太子被逼起兵,反抗未果,与母亲卫皇后双双自杀。

  回过头来看,这其中赵钩弋有没有发挥啥作用呢?窃以为吹吹枕头风是可能的。汉武帝既然有心于弗陵,“类我”,那么作为母亲的赵钩弋由此生出些奢望也就合情合理,哪个母亲不为自己孩子的前程着想呢?

  从野史《汉武故事》的记载看,她并非不关心时事之女人。野史是这样说的:(钩弋)告上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这是她临死前说的话,居然“宫中多巫蛊气”,神了!若该记载属实,一个能够自愿去死而成就儿子继位的母亲,其心思之深、决心之大,不可小觑。

  钩弋夫人死因之谜

  一说子贵母死,出自《史记》(褚少孙补注)和《魏书》。说汉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预立少子为太子。数日之后武帝斥责钩弋,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武帝命人将其拉走送到掖庭狱(掖庭即后宫),被拖走的钩弋回头求饶,武帝说:“快走!你活不了了!”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使者夜间抬棺将其下葬,并把她的住处封掉。《魏书》对此加以肯定,“史臣曰: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以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

  二说是“以忧死”,不是汉武帝杀的,出自《汉书》。班固说,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养期间,钩弋夫人随侍在侧,犯了过错,武帝斥责钩弋,后来钩弋夫人忧死于云阳宫,就地下葬。

  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认可第一种,但我认为还存在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赵钩弋并未死,而是被汉武帝雪藏了。理由有如下几点。

  汉武帝封了云阳宫干嘛?“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既然追封生母为皇太后,为何不将母亲合葬于汉武帝的茂陵?却大肆修筑云阳宫?而刘弗陵即位后,霍光“缘上雅意”追封李夫人为皇后,并将李夫人墓迁葬至茂陵。这“缘上雅意”又作何理解?

  把这些疑点综合一下可知,云阳宫里住着大活人赵钩弋呢,汉武帝并未下狠手,而汉昭帝之所以同意让李夫人与父亲合葬,实出于母亲健在的欣喜,而这份欣喜不足为外人道也,以至于史料中查不到任何汉昭帝哀悼母亲的言语。

  正史本身也存在蛛丝马迹,如《史记》云:(赵钩弋死后),其后帝(刘彻)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汉武帝重视外界舆论,或者正常,但对“立其子,何去其母”的回答,却用了“然”和“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的话,语气里含有不屑和窃笑,理由堂而皇之,背后颇多猫腻。

  野史传说更是认定赵钩弋没死。《汉武故事》云:“既殡,尸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空棺无尸,惟衣履存。上乃为起原灵台于甘泉”。这分明是个衣冠冢,汉武帝是在装哀悼,“发冢开视”乃神化赵钩弋而已,谁让人家老夫少妻是绝配呢,不得不杀而能想辙不杀,足见感情之深!《太平御览》也说:钩弋夫人自尽身亡之后,“尸不臭,香闻十余里,疑其非常人,及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鞋)存。”既说自尽身亡,而尸体却又不知去向,不是一般的神。

  造神的结果是,老百姓相信了,钩弋夫人或者真的是神仙下凡,河间府老家的百姓为她建了拳夫人娘娘庙,并供奉塑像,据说颇灵验,有求必应,以至求拜者不断。

  历史的烟尘遮蔽了一代佳人的点点滴滴,却遮蔽不了诸多的问号,遮蔽不了大汉朝继续前行的步履。“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无论她是假死还是真死,钩弋夫人,都是值得我们去伤情怀念的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