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肯尼迪遇刺:最没悬念的悬案到底悬念在哪
2014-11-13 09:59:12

  去年卡罗琳·肯尼迪正式到东京出任美国驻日大使。明明是大使赴任,在美日这对盟友或民间或官方的张罗下,却搞得有几分像“公主和亲”。当天,日美主要新闻网站都公布了为这位女大使特制的形象宣传片,在该片中,人们除了欣赏这位“美国宝贝”堪称坎坷的成长史,恐怕不由得会想起造成这种坎坷的“第一推动力”—1963年11月22日,卡罗琳的父亲、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到任日期(11月22日)刚好是这个“20世纪最大疑案”的50周年纪念日。

  肯尼迪遇刺之所以如此出名,首先是因为肯尼迪在美国的地位实在太崇高了。时至今日,每次民意调查中,他几乎都能挤进“好总统”排行榜的前五位,和他平起平坐华盛顿林肯、小罗斯福、里根,无一例外都任期很长并干掉了各自时期内美国最主要的敌人。肯尼迪是其中唯一一个一届没干满(只做了三年)就获此殊荣的总统。究其缘由,除了肯尼迪人长得帅、口才好外,最主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美国成功渡过了古巴导弹危机—或者说得更准确些,赢得了这场危机。正是由于肯尼迪坚强的性格和软硬兼施的高超手腕,苏联最终以所有舰船、潜艇接受美国核查这样屈辱性的条件,从古巴撤走了所有导弹。

  这样一个总统,没倒在苏联人的压力下,却在美国国内被刺杀了。更蹊跷的是,被指控为凶手的嫌疑犯案发两天后,在数百警察的看护下,被人走到跟前用手枪抵住胸口射杀,死前的遗言是“我是替罪羊”。那个杀死凶手的凶手,则自知不久于人世,一年多后死于晚期肺癌。如此一来,该案彻底成了“无头案”,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虽然被复查了多次,每次调查组得出的结论却基本雷同:先开宗明义地承认“这很可能是一场阴谋”,然后就开始啰嗦:肯定不是苏联人干的,也不是古巴人干的,更不是恐怖分子干的……但究竟是谁干的,官方始终讳莫如深。

  既然官方明显在“磨洋工”,美国民间各八卦团体就忙活开了,凶手版本从玛丽莲·梦露到51区的外星人一应俱全。但要说起真正靠谱的猜测,恐怕只有一个—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和美国军火商。

  副总统杀了总统,约翰逊杀了约翰,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思路其实非常简单,谁能从这场凶案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呢?约翰逊当然算一个,因为总统一死他就能从原先“打酱油”的副总统接班干总统。肯尼迪任内对苏推行的是一套“和平遏制”政策,这让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已经养成“发财惯性”的军火商非常不爽。相比之下,林登·约翰逊上台伊始就急不可耐地扩大越战的政策,显然“可爱”得多。肯尼迪遇刺的达拉斯市是美国军火之乡得州首府等背景,似乎也在暗暗牵起这条逻辑链。

  肯尼迪遇刺至今半个世纪了,很多该案当年的保密材料被解密,但最具爆炸性的还是卡罗琳在从政前公布的一份录音。该录音显示,卡罗琳的母亲、原第一夫人杰奎琳在案发后不久,就指名道姓地指控约翰逊和“他的南方商业伙伴”刺杀了自己的丈夫。即便如此,在司法程序严格而定罪谨慎的美国,这个说法恐怕永远只能成为一个最公开的秘密、一个最真实的假说。

  肯尼迪,这位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为美国人民挡住了苏联的导弹,却没为自己挡住同僚射出的子弹。他的死,成为美国另一场灾难的预演—几年后,当整个美国在越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时,美国人用这次史上最大的仰危机,换来了一个肯尼迪至死不悟的教训—与“敌国”在家门口架起的那几枚导弹相比,国内政治野心家和既得利益者的贪欲,对一个国家来说才是更大、更现实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