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废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为何被废?
2014-12-24 15:11:03

  李承乾(618—645年1月5日),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恒山王。唐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承乾特加宠幸十馀岁、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称心。太宗知道后大怒杀称心。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贞观十七年(643),承乾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Z反,未成,被纥干承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

  唐太宗必须面对现实。李泰当太子,皇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会送命;李治当太子,李承乾和李泰都可平安。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李泰,是不希望让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

  李治,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太宗一共有14个儿子,在李治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一母(长孙皇后)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明君无肖子

  一代明君唐太宗十分重视培养太子,然而事与愿违,他初立的太子并非理想的储君。到贞观晚年,废立太子成了唐太宗政治生涯中最烦心的一件事。

  荒唐太子爷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武德二年生于长安承乾殿,因而命名。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幼年的李承乾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并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做他的老师,严格教导。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太宗不在京城时,常常让他代理政事。但李承乾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

  据史书记载,太子李承乾曾让人铸造了一个近两米高的铜炉和一口巨大无比的锅,雇用逃亡的政F奴隶偷盗老百姓的牲畜。李承乾亲自把那些偷来的牲畜放在大锅里煮,然后跟他的手下分着吃。李承乾喜欢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他还特别挑选面貌像突厥的侍从,每五人组成一个部落,把头发梳成小辫,身穿羊皮,到草地上牧羊。有时还玩“假死”的游戏。他对自己的手下说: “假设我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的风俗,来办丧事。”然后像死人一样躺到地上,大家一起放声大哭,骑到马上,环绕着“尸体”奔走,并依照突厥风俗,用刀割破自己的脸。李承乾对这种游戏乐此不疲,还说:“有朝一日我统治帝国,一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今甘肃兰州)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汉人束发),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他给我一个将军当,我一定不会比别人干得差。”

  李承乾所说的阿史那思摩,是突厥阿史那部的酋长。李承乾身为大唐王朝储君,竟然公开表示要在得天下之后去做突厥酋长的部下。即使这番话纯属戏言,也可以说讲得过于离谱,至少不合储君的特殊身份,不能不引起太宗的恼怒。

  李承乾跟叔父李元昌关系很好,常常一起出去游玩。有时李承乾把左右侍从官员及卫士分作两队,二人各率一队,大家身披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拿竹枪竹刀,扎营列阵,冲锋厮杀,枪刺刀砍,把流血受伤当作娱乐。有不听从命令的,就把他绑在树上毒打一阵,不少卫士因此而丧命。李承乾常常叫嚣:“要是我当了皇帝,就在御花园设一个万人营,跟汉王(李元昌)分别指挥,观赏士兵肉搏战斗,岂不快乐!”又说:“我当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有人规劝,立即诛杀,杀了数百人之后,那些进谏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

  李承乾的言行,不仅荒谬,而且与太宗的想法与期望背道而驰。李氏家族虽然以武力得天下,但是,逆取而以顺守之,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此中道理,太宗自然十分清楚。所以,执政以来,他偃武修文、制礼作乐、尊贤重士、修养百姓。而李承乾对太宗的举措似乎并没有什么了解,他对此不感兴趣,喜好的依然是胡人风俗与战阵斯杀。

  很有意思的是,李承乾还养成了制.造假象愚弄朝臣的坏习惯。他常常在太子宫官属面前谈论忠孝道理,谈到深刻之处,甚至泪流满面;可是一回到宫里,就跟一群卑劣的小人物混在一起,淫乱猥亵,无所不为。如果有大臣打算规劝,李承乾知道他的来意,总是表示非常感激,亲自迎接叩头,非常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劝谏者自然无话可说。寝宫之内的秘密,外人都不知道,所以当时的大臣相当看好李承乾,一致认为他是一位贤能的储君。李承乾的“饰非”习惯,最终坑害了他的政治前途。与父失和 李承乾伪造的假象,没有逃出太宗的眼睛。太宗发现李承乾的劣习后,最初并没有打算放弃他,认为李承乾年轻,可塑性较大,只要有名师指点,应该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好的皇太子。  贞观七年,唐太宗为李承乾物色了一位名师——以向皇帝直言而闻名朝野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与协助太子的另一位老师于志宁共同教导辅佐太子。在杜正伦走马上任时,太宗千叮万嘱:“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设身处地为李承乾着想的用心可谓良苦矣。

  这时,李承乾患了脚疾,不能上朝觐见太宗,失去了太宗对他教诫、监督的机会,卑劣小人更是乘虚而入,引诱这个“好声色”的太子走上“侈纵日甚”的浪荡歪道。于志宁、杜正伦的直谏都不能使他回心转意。

  唐太宗陆续聘任朝廷中的重要大臣作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不仅仅在于向李承乾传授学识才略,更重要的是希望借助于股肱大臣们的名望地位,形成一个以李承乾为核心的班底,为皇位继承打下基础。

  可惜,李承乾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机会增长自己的才干,树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他曾经试图与这些元老重臣建立亲密的关系,例如李纲为太子少师时,患脚疾,不能穿鞋走路,李承乾命卫士将他抬到殿内,“亲拜之,访以得失,大见祟重”。但是,随着李承乾纨绔习气的发展,他与老师们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老师们的直言规谏让他觉得不舒服,老师们的背后告状更是让他恼恨不已,发展到后来,李承乾甚至派刺客去暗杀自己的老师。李承乾的老师于志宁如果不是居丧守节,使刺客动了恻隐之心,恐怕早已命归黄泉。

  李承乾平日宴游无度,甚至嬖爱一个名叫称心的太常乐童。称心年十余岁,姿容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唐太宗得到消息,怒不可遏,诛杀了称心,并狠狠地责骂了李承乾。但李承乾并不悔改,他在太子宫辟出一个房间,供着称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还装着身体不舒服几个月不上朝,公然与父亲对抗。

  李承乾因病而致脚跛,已让唐太宗失去好感,而他君德上的缺陷更加深了唐太宗对其的不满,以至于对他开始厌恶了。查阅史籍,贞观初年,唐太宗常常亲临东宫,了解李承乾学业进展;贞观七年,父子有时还相见。但此后,就没有唐太宗幸东宫或与之交谈的记载了。父子之间隔阂日深,使李承乾在后来的储位争夺中势单力薄,处境不利。

  李承乾后来于宫中看中了一个女孩,很有容貌和仪态。太子很喜爱。皇帝听了却很生气。之后让人处死了这个女孩。太子怀疑是李泰告密,有怨愤之心。为她画像筑祭室。并在花园做了坟墓。早晚祭拜,太子每次到此徘徊,都会流泪。随之更加怨恨,几个月不再上朝,称有疾病。

  又让太子府的上百个奴才学习音乐,学习胡人的发式,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之人盗取牲畜,杀牛宰羊,召集身边人一起烹食。又学习突厥语言,喜爱他们的服饰。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来吃。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突然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天下,将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难到不是快乐的事吗?”左右亲随那些老成之辈以为他中邪。然后又听他说:“我做天子,当由着性子,有劝谏我的,我就杀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吗?”这位太子爷大概对那些错劝谏为名以诂名吊誉的老成之辈厌恶透顶。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语言和行为马上又被人争相报给了皇帝。太子于是下场可想而知。

  因为被一起“谋反”的人告密。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废为庶人。迁居黔州。太宗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皇帝也为他的悲惨身世而落泪,忧伤,好几天不上朝,以国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见做明君难,做明君的太子尤难。

  谋反被废

  唐太宗对李承乾从疏到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是,贞观七年开始疏远他,然而还没有废他之意。贞观十年开始萌废立之心。这年正月,他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暂且不赴任外,其余12人均下诏迁任诸州都督,但只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张亮代行都督相州职权。太宗把李泰留在身边,就含有废立太子的用意在内。

  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也明白自己已经失宠,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时的李承乾,不仅恶名远播、疾病缠身,而且上无太宗的信任,下无朝臣的支援,势穷运蹙。无计可施之际,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李承乾曾经派人伪称李泰府中官属,向唐太宗呈递“亲密奏”,指控李泰种种罪恶,不料,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又派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又没有得手。于是,李承乾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迫使太宗退位。驸马杜荷对李承乾提供的方案是:“天象发生变化,应立即用行动响应,你只要声称忽然得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前来探视,我们的谋略就可以成功。”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就在李承乾紧锣密鼓地策划政变时,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反于齐州(今山东历城)。李承乾闻讯后得意洋洋地对纥干承基说:“太子宫的西墙,距皇宫只不过二十步,跟我共同创造大业,齐王怎能相比?”

  齐王佑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在审问谋逆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四月初一,纥干承基在传讯中供出了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太宗大为震骇,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太宗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认定谋反证据确凿。太宗问侍从官员说:“怎么处置李承乾?”没有人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建议说:“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

  四月初六,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贬作平民,囚禁于右领军。又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初七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多久,便猝然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