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兰亭集序》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015-03-13 09:59:30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王羲之借酒兴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世人简称《兰亭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因为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进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当时北征军人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藏不示人。

  陈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被其叔叔陈顼在途中谋杀了,《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杳无音讯。后来不知怎么辗转之后被李世民收藏。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谁知,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

  《兰亭序》行书帖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