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新朝改制:他的盲目改制成为灭亡他的前兆
2015-03-15 12:27:07 王政君 王莽

  汉朝一代,历史学家分作前汉后汉,也称作东西汉。这是因为汉朝四百年间,王莽曾篡国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长安,故也称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东面,故也称东汉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到公元23年在位。

  西汉末年,王莽执掌朝政,任大司马,掌管丞相事,是辅佐汉平帝的股肱之臣。王莽本是汉平帝的岳父,却毒死了汉平帝,平白地占据汉室江山,自称新朝。王莽称帝后,实行“托古改制”。

  历来汉朝的官吏和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卯日(干支纪年),制符为佩,有的用玉,有的用金,也有的用桃木,悬以革带,一面镌刻有文字:“正月刚卯”,大家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年之中的疫气。金刀本是钱名,形状像小刀,在民间通行。 王莽认为,刘(繁体字)字的左边,有卯有金,右边有刀,因此将刚卯金刀,一律禁止,重新铸造小钱通用,直径只有六分,重量大约为一铢。

  王莽又仿照古代实行的井田遗制,称天下的田地为王田,规定人民不得私自进行买卖。例如,一家人若不满八口,田地超过一井,就应当将多出来的田地分给其他亲族或同乡。王莽还规定,不准私自买卖奴婢,违令者重罚。

  王莽后来又遵从国师刘歆的奏议,遵照周代的制度,设立五均司、市泉府等官。此外,所有官职,大多重新改名字,但都是不古不今的称号,胡乱涂改描画一番,往往是换名不换人。

  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王莽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这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带来官吏和百姓心理上的厌恶情绪。

  王莽还将“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不仅如此,王莽还轻率地动用武力,导致边境冲突,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

  王莽“托古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很多政策迂腐不合实情,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并且朝令夕改,百姓官吏不知所从,遂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了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运动。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王莽新政的失败,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发展失败的延续。在当时,西汉政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却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国家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任何王朝,都没有逃脱与西汉帝国相似的命运。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王莽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其改革注定要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