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象一个摆上餐桌的大拼盘,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且,你还可以有多种的选择。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还有把他们放在一起炖来炖去的杂家,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道家。道家的创始人叫做李耳,但人们更愿意称他为“老子”,他的全部思想精华收录在其著作《道德经》里。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守柔寡欲,居后不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无须赘述的。拙文要介绍的是,有人在学习老子哲学思想的过程中,竟然成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家,而且不止一个,是一群!这样的奇事,活在千年前的老子一定没想到吧!
老子中国最早的炼丹家出现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卢生都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不甘于化学家的清贫和寂寞,非要“学成忽悠术,卖与帝王家”,跑到秦始皇面前去显摆自己。结果就是,徐福带着三千多人出海求仙,根本就没敢回来,而是跑到日本,定居了下来。卢生则没那么幸运,他求仙不成,又诋毁秦始皇,只能逃亡。秦始皇大怒,460名儒生成了出气筒。这就是“坑儒”事件。但屠杀和逃亡并没有阻碍化学家们探寻的步伐。到了汉武帝时期,炼丹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且由民间发展到官方。方士李少君、栾大,甚至淮南王刘安等都是著名的炼丹大师。汉武帝对求仙也非常痴迷,甚至把女儿嫁给栾大,成为一大笑谈。
东汉时期,炼丹家魏伯阳编著了一部世界公认的炼丹术最早的专著《周易参同契》,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以及各种炼丹仪器的制作和药品的提炼方法,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学的雏形。到了晋代,同时也是大医药家的葛洪和陶弘景又把炼丹术进一步发展,葛洪还编著了炼丹专著《抱朴子》。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也从炼丹术中得到过一些医学成果。
对于方士来说,炼丹是一项非常神圣的系统性工作。据《丹房须知》记载,炼丹共有21项注意事项。比如,炼丹之人,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和在很多人眼中,方士就是骗子的概念,有着云泥之别。人选好了,地点也非常重要。炼丹之地必须是福德和洁净之地。如果这个地方发生过战争,有个废弃的水井,有个破坏的灶台,甚至上查5000年,有过妇女生产,那都不行。炼丹之时,一定要清场,尤其是女人,和尚,尼姑,鸡犬等更不能接近。否则,老天爷会不高兴。炼丹的丹室,必须要清净,不能听到鸡犬和哭泣之声;炼丹取水用的水井,只能专用,不得杂用;炼丹用的丹土,应该取自无人迹践踏之处。其他对炼丹用的木炭,如何添水,如何上香,用什么样的丹炉,用多大的火候,炼制多长时间,如何开炉,怎样服用,都有详细的解释。
客观地说,炼丹家们在冶炼合金和制造药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曾经成批地生产出过一些合金产品;他们对一些金属元素,比如铅等,达到了很高很深的认识程度;在试验技术上,他们发明了很多仪器,比如加热器,蒸馏瓶等;对炼钢、炼铁、造纸、火药等的应用,他们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他们就是早期的化学家。
但是,炼丹家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由于他们所炼丹药,主要原材料是铅和汞,也就是水银。所以说,丹药就是毒药。服食后,有很多人中毒而死,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由于炼丹家们的追求起源于老子的“道法”思想,所以说,是老子的思想,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化学家,老子也就成了中国化学家的鼻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在拿下第一个大城市永安后,洪秀全进行了一系列详情
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已经61岁了,这个年纪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是要安享晚详情
宋徽宗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不过他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过分追求奢侈生活,每天只知详情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刚刚做皇帝就开始削藩,最终详情
尚可喜是毛文龙的养孙,不过最后投降了满清,和吴三桂等人一样被封为了异姓王。投详情
武则天在李世民做皇帝时就入了宫,做了十来年的才人,武则天的地位并没有什么提高详情
刘伯温是历史上有名的“半仙”。在历史传说中,刘伯温不但通古识今,而且能够预知详情
蜀国灭亡的时候,关羽的后人被全家杀害,而张飞的后人得以封为列侯,并安享晚年,详情
明宣宗朱瞻基废掉了他第一个皇后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后来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朱祁详情
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如果慈禧不支持,康有为这帮人还能闹这么久?慈禧虽然祸国详情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吴三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吴三桂详情
说起来,唐朝皇室真的有点奇怪。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自己的详情
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的时候,其实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关外有虎视眈眈的满清军队,驻守详情
提到鲁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发明锯子的故事。 说的是他有一次出外做工,在爬详情
历史上,只要是开国皇帝,都有迫害功臣的行为。当然了,“杀掉”肯定是最极端的做详情
刘备兵败夷陵道后,狼狈不堪的逃到白帝城,本想暂时驻守白帝城以备东吴乘胜追击,详情
秦琼之所以被人称之为秦二哥,是源自于贾家楼三十九结拜。在这个类似于黑社会性质详情
说起刘邦,可谓是传奇的一代帝王,从一个小小亭长手持三尺剑夺得天下,刘邦之所以详情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武将如云,谋士如雨。但说到绝世的谋臣,大家受三国演义的影详情
三国时期挺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最后三国归晋,笑到最后的是司马家,虽然是详情
终南山位于秦岭的中段,在长安的南面。终南山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符详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详情
228年这一年对于三国时代的魏国来说算是一个流年。这一年,东线被吴国打败,西详情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详情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详情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趣历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详情
导语: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时间又经历了邯郸之战,在这两场战争中,赵国元气大详情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接受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详情
玉璧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的战役,旨在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详情
洪都之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情
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南宋于1129年(金天会七年,南宋建炎三年)授命张浚担详情
关于播州之役,历来评价甚高。此役之胜,大大树立了明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威风,为2详情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详情
夏姬,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夏姬,郑国公主,出身高贵,详情
张居正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明王朝从详情
乾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随着《甄嬛详情
朱元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元璋,详情
据传说,西汉的著名飞将军李广曾在边疆驻守时经历过这么一段奇幻的故事,感兴趣的详情
对王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始皇完成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详情
商玲珑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罢胡琴,掩秦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赤霄剑,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详情
金朝,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何谓“风水详情
中书舍人,职官名,中书省的长官。西晋初设置,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南朝时掌详情
太子洗(xiǎn)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详情
翻开历史,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汉详情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不会烤面包?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如果详情
3世纪指公元201年至公元300年。该世纪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最终西晋统一详情
4世纪指公元301年至公元400年。该世纪初的“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详情
唐朝有32位皇太子,列历朝之最,19位继承皇位,其他13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详情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详情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详情
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是吕后死后仅存的刘邦儿子,按照道理,兄弟八个就剩俩,刘详情
班固《汉书》中总结汉高祖儿子的结局: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详情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他的做法比较奇特,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称详情
韩信从心里不信刘邦会对自己下手。一方面,刘邦对韩信确实是好,衣食住行各方面刘详情
《红楼梦》中有位这样的人物,那就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她在林黛玉六岁时,就生了详情
贾敏是贾府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又是贾敏最疼爱的女儿,嫁给林如海时,嫁妆和陪嫁详情
红楼梦晴雯之死 晴雯十六岁,大观园内添了很多老婆子打理,芳官、藕官等女伶也详情
王夫人为什么赶走晴雯 王夫人表面上是一心向佛,但实际上还是正统的上层阶级。详情
晴雯的评价如何 晴雯个性要强,心气高,刀子嘴豆腐心之人,可惜命比纸薄啊! 详情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详情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1]),字至能,一字幼元详情
花袭人原名是什么 袭人,原名花蕊珠。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人物,是金陵十二详情
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主要内容: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水浒传》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