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选兵为何不要伶俐人?戚继光如何选兵的

  导读:他招兵是有标准的: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因为这些人都是城市的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会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

  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但是,事情还得做。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明代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自己的队伍,打响了一个国际品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窜至浙江慈溪,进攻龙山所。明军一万多人前去迎战。明军总兵力是倭寇的十几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歼倭寇。但是熟悉明军战斗力的倭寇却毫不在乎,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个头目分别率领,主动进攻明军。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军各部迅速崩溃,四散奔逃。一名刚刚上任的年轻参将怎么也无法让部下不逃跑,于是自己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射三箭,把三名敌军头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军见状,就又跑回来集合。倭寇士气受到打击,就退去了。

  这名三箭退敌的参将,叫做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他出身于世袭的将门世家,17岁就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3年升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的备倭防务。两年后他被调到浙江,1556年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他刚刚上任的第一仗,就是上面的龙山所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正式面对倭寇,此时他还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

  虽然戚继光本人依靠神奇的箭法获得了名声,但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明军的腐败无能让他深感震惊。在其后的几次战斗中,戚继光的部队虽然表现得比其他部队好,但是素质终究不高,又不听从指挥,无法打硬仗,所以始终不能按照戚继光的预想那样彻底歼灭敌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板再有想法,下面的团队不行,终究还是做不成事情的。

  这使得戚继光萌发了自己训练军队的想法。他向胡宗宪等上司请求,给他3000士兵进行训练。上司最先给他配备的,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杂牌老兵。戚继光不喜欢这些兵,希望能够在浙江就地征兵,让他从头开始训练,三年以后一定能够御敌作战。

  戚继光的同僚听了他的想法,都哄堂大笑。有人说,抵御倭寇自然有总督、巡抚们来主持,我们管那么多干什么?而且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说倭寇是可以消灭的。只有等他们劫掠够了离开时,我们就去海上追击一下,或许可以将功折罪,还可以从中渔利不少呢。戚继光面对这些聪明绝顶的猪队友,不禁喟然叹息,但还是忍不住反驳道:“能工巧匠能够把无知觉的生丝精炼为熟丝,我们将官却不能把有知觉的民众训练为能战的士兵,岂不是比普通工匠还不如吗?面对他们不惭愧吗?而且每次都等倭寇劫掠够了再象征性地追击,我们作为军队,怎么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全?对付倭寇,如果不能将其大创尽歼,那么就无法杜绝他们再来。”于是力排众议,向总督胡宗宪呈上训练浙江本地人当兵的建议书。

  胡宗宪读到建议书,不屑一顾地把它扔在地上,说:“浙江人要是可以训练,我自己早就练了,还等你来动手吗?”过了一会儿,又让手下人把信拿起来重新读,说:“这件事别人应该都已经听说了,我要是不同意,他们可能会把以后的军事失败归咎于我。我姑且让戚继光练兵吧。”于是给了他3000绍兴兵。这些兵经过戚继光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军容严整,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问题仍然不小。他们内心十分畏惧敌人,进攻的时候,离敌人近了就退走。如果敌人退了,他们又追,敌人回头抵抗,他们就又退走。说到底,还是怕死怯懦,不能进行硬碰硬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而且这些兵有时还妄杀平民甚至战友的首级来虚报战功。

  戚继光最终对这些绍兴兵也失去了信赖,决定要自主招募新兵来训练。他听说义乌地方为了争夺矿山资源,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双方均有几千人参加,最终义乌本地的农民、矿工把外来的永康等县的开矿者逐走了。戚继光发现义乌人在械斗中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勇敢剽悍的战斗精神,于是便向胡宗宪要求去义乌招兵。这回胡宗宪很快就答应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来到义乌,在县令赵大河的帮助下,一共招募了4000多人。他招兵是有标准的: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因为这些人都是城市的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会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万一被上司抓住,他们又有足够的口才嫁祸于他人。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这种人在军队中,不但不能作战,反而会起到瓦解军心的作用。戚继光大概此前早已被这种人折磨得不行了,感受非常痛切,所以宁缺毋滥,坚决把这种人剔除。他要的是那些黑大粗壮、皮肉坚实的乡野老实之人。这样的人才好指挥,能打仗。

  把兵招来之后,戚继光就对这些人进行了思想教育,鼓励他们为供养他们的百姓提供保护,努力杀敌。然后严明纪律,教士兵们识别旌旗金鼓等不同指挥信号。再就是练武艺。戚继光一再强调要学战场上实用的“真艺”,反对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法”。

  这个队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是戚继光自己挑选材料、自己精心打造的一柄护国利剑。它后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戚家军。戚继光治军的方法,也被后来的许多军事家所借鉴、继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代曾国藩。为了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在湖南老家办团练武装。他一介书生,本来不懂军事,完全就是靠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而组建的部队。最后,我们知道,他的湘军大获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