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上六国对大秦偏见:影响到现代的我们?
2016-07-25 10:15:24 秦始皇 项羽 刘邦

  唯一有统一实力的就秦国了,但六国人都不待见秦,都不愿意做秦国人。网上看到秦国是移民人口第一输入国的说法,不知道是哪本史书能支持这一说法。商鞅要秦国人只干打仗、种地两件事,主动愿意到秦国的普通人(普通民众,不包括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只有两种,一种是因土地兼并破产的三晋农民,他们迫于生计才到秦国去垦荒;另一种是想尝尝秦国严刑酷法的没事找抽型。

  战国末年,这个时代最高明的政客和学者,也无法断定这个时代的政局走向。孟子模模糊糊地说天下肯定统一,这和50年代人相信社会主义一定成功一样,都只是信仰而已。诸子百家这么多智者里,只有荀子预言秦国将要成为天下的主宰,但他凭的是经验和朦胧的直觉。从征服者一方看,以秦国的实力吞并天下是早晚的事情。

  秦国的确强大,但还没有人估计到秦国强大到能一口气吞并六国。秦王的谋士尉缭曾说:“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嬴政高参的想法也只是避免重演夫差这些人的悲剧,他们考虑最坏的情况,并不是多么的乐观。所谓的“诸侯可尽”,是怎么个“尽”法,也大有讲究,存在着六国的诸侯王对秦臣服,上尊嬴政为天下共主的可能性。从被征服者一方看,六国还没有衰落到要非完蛋不可的地步,六国虽然有不少昏君奸臣,但不至于国内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盗匪四起。相反,齐国到灭亡时的经济还不错,秦朝统一后不到十年,国民经济就崩盘了。

2.png

  除了嬴政团队外,恐怕没人能看到统一的必然性,按照教科书的说法,七国国情不同、文字语言不同、价值观不同,那怎么可能会有统一的愿望,一个楚国的农民会强烈渴望一个外国人来做他们的新主人?除了秦国外,其他各国都没有强烈的扩张欲望,六国君主的通常心态是“不被别人吃”,而不是“吃别人”。在乱世里,各方势力的彼此消长应该是变化非常大的,然而战国七雄的战略格局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放在其他的乱世,二百年的时间,国家都灭了好几个,而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只有燕、齐两国一度灭亡,但很快重建。可见,想要吃掉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与其说人民渴望统一,还不如说渴望和平。中世纪的西方人也天天打仗,但战事规模都比较小,危害也有局限,所以欧洲统一不统一都无所谓。东方的列国争雄年代,战事规模那就太大了,动不动就十万、二十万人的。

  这就是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好处,虽然在这个体系下,一个农民会遭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要承担沉重的国家劳役,但是和一场高强度、高破坏的战争相比,那农民受到的危害显然小得多。大一统君主专制是最符合成本的,尽可能的减少社会秩序的动荡。虽然这个体制有不少害处,经济停滞、思想钳制、政治独裁,但毕竟能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压倒一切,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

  但老实说,恕我看的书少,我没发现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反战情绪。孔孟讲仁爱,墨子讲兼爱,诸子百家多不希望打仗。民间文学却没有太多的反战歌谣,不像《诗经》里很多篇章对战争控诉,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战争环境,似乎战争才是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