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解密:古希腊城邦国家怎么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2016-07-27 15:09:17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古希腊的寓言家,曾经生活在小亚细亚。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伊索寓言》举世闻名,虽然以后经过很多次修整,但基础来源于希腊。

  古希腊寓言的发达,是与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密切关联的,因为这种训练从孩子时期抓起,因此也就成了国家的风气和习惯。比如在斯巴达,崇尚公民运用优雅、幽默的语气,简洁明确而且要言不烦。斯巴达的立法者克莱克斯要求谈话无需喋喋不休,务必以寥寥数语表达极其丰富和深远的意念。他认为,就像纵欲过度很难多生出孩子一样,谈话信口开河也不易让人听到明智的道理。他的侄子查瑞劳斯曾经向他请教,问他为何制定的法律那样少,克莱克斯回答道:“言多必有失,三缄其口的人只需很少的法律。”有个诡辩家受邀到公共食堂用餐,直到饭毕不置一词。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善言者掌握说话时机”,真可谓一言一语都珍惜。确实,自以为是、废话连篇的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作为同一物种,一方比另一方高明不到哪里,凡事点到为止。别人容忍废话是人家有教养,并非这类废话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不发言,一发言全场肃然聆听,有些人说话常常被别人打断,往往就是废话说多了。

49536746t9551d006dea8&690.jpg

  斯巴达儿童习惯于保持长久的沉默,回答问题不仅恰到好处而且用词精炼。史学家普鲁塔克这样形容斯巴达人的语言:“他们的措辞就像使用的剑,虽短却锋利无比;较之任何国家的人更能掌握重点,吸引听者的注意。”斯巴达人反唇相讥的语言能力非常高,如有敌对国的人问斯巴达人他们国家的人口是多少,斯巴达人回答“足够打发那些坏心眼的家伙”;另有人喋喋不休描述夜莺的歌声多么美妙,一个斯巴达人说:“据我所知,夜莺的歌声宛如天籁。”令这个吵闹的家伙非常无趣。还有敌人挑衅说斯巴达人的剑太短,只讨来一句“足能杀死你们。”

  在军国主义的斯巴达,语言被紧紧捆绑在国家利益之上,因此其语言在后世的知识意义不足。但在雅典等城邦,语言的逻辑推理方面取得了后人无法超越的成绩,因为只有严密的逻辑才可能在演讲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这方面的讲究达到了刻薄的程度。关于什么是人的问答,典型地反映了希腊人的这种嗜好。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153226.47912722_o_meitu_25.jpg

  一个孩子的妈妈养了只狗,于是有人问这个孩子:你妈妈养了只狗?孩子回答说是。对方立即说:因为你是你妈妈养的,所以你是狗。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什么是人?对方说两条腿的为人。问者立即抓起一只鸡,问道:这个是两条腿,是人么?应者赶紧缩小范围:我说的两条腿的不浑身长毛。问者几下子拔掉鸡毛接着问:这是人么?应者继续缩小范围:人必须会说话。问者给鸡一巴掌,鸡大叫。此人接着问:现在说话了,是人么?

  就这样一层层往下剥皮,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出严密的结论。演绎、推理、概念、修辞…….人类语言史就在希腊人的逻辑推理中得到了飞跃性进步,中国的语言文字从来没有过这一过程。可以说,西方文字的严谨和中国文字的汪洋恣肆信口开河,从此时就奠定了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