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庄子之间有何故事
2016-10-31 16:16:56 孟子 孔子

  孟子见了几次梁惠王后,又见到了梁襄王。这个时候梁惠王应该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马上就找到了他。

  

孟子


  两人见了面,谈了一会儿话,孟子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孟子说:我怎么看梁襄王这个人,怎么也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只要天下统一了,自然就安定了。然后他又问我,那谁能让这个天下统一呢?我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让天下统一。他又问我,谁会归附这样的人?我说,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这样的人。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到了夏天,几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遇到大雨,又重新开始生长,且长势喜人。你说,有谁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长呢?放眼天下,当今的国君中,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杀人,百姓自然都会来归附你,而且还会翘首期盼你的到来。如果你真这么做了,老百姓都来归附你了,就好像往低洼处的流水一样,又有谁可以阻止这个趋势呢?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一如既往表达了他主张事实仁政的中心思想,以“王道”治国,针对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法。在孟子的文中,常以地主阶级的奢侈和农民阶级的苦难作出对比,表现出了其高超的谈话技巧,令人不得不折服。

  孟子庄子之间有何故事

  孟子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吧,据史料记载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他本来的名字叫孟轲,他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学生。他的祖先曾是鲁国的贵族,父亲的名字叫激,母亲叫仉氏。

  

孟子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和孔子齐名,被人们一起称作“孔孟”。他的名句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张恢复周礼,采取仁政和德治。他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把人民和国家放在重要位置,君主不应该实行严苛的政治而独自享乐。他还主张人们要讲求道德伦理,只有人们遵行仁义才能是国家稳定。孟子的思想知道今天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对我们的思想素质的养成也是意义重大的。

  庄子想必我们也是经常说起吧,庄子名字叫庄周,字子休,他给我们的映像是非常潇洒和智慧的,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此外他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和老子齐名,人们所说的老庄之学就是指的他和老子,可见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熟知他的名句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不愿意面对社会现实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难得的,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什么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孔子画像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后人对孟子的评价

  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周公,周公传孔,孔传孟的说法。而他们认为,孟子之后儒家就再也得不到真传了。而到了后世,东汉时期的赵岐对孟子的评价就更高,他认为,《孟子》一书保罗万象,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足可以和圣人孔子相比,所以,他就把孟子成为“亚圣”。这也是孟子被称亚圣的最早说法。

  

孟子画像


  其实,说点实在的,这些都是后人给予孟子的评价,先秦之前,根本就没有儒家这一说。当时人们信奉的,都是“黄老之术”。其中,黄指的是皇帝,老指的是老子,也就是说,先秦之前,人们信奉的都是道教。所以也就没有了三皇五帝各代相传的儒家道德之说了。

  但是在后世,人们对于孟子的评价还是挺高的,甚至已经超越了诸子百家,仅次于孔子。孟子提出的政治观点“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在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他在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孟子对于人性方面的思想,也颇具有前驱性。他认为,人形本善,只是后天的影响才让人有了善恶之分。所以他一直坚持“舍生取义”的说法,他和孔子一样,认为老百姓应该遵守礼制,才能让天下太平。

  著名思想家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众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亚圣”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历国,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誉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孟子


  孟子的为人处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从小生活艰苦,而且又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把他养大。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典故,可见是费尽心思才把孟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所以孟子对母亲十分孝敬,他曾经很想远游,见识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要侍奉,就会不忍心,于是他就在家乡附近教书,一有时间便回家陪伴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舍离开家乡周游历国,他是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最好的实践者。

  孟子还是一个很善于辩论的人,这一点与儒家其他的学者不同,他们通常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不屑于或者说不善于与人争辩,但是孟子没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国君和诸侯推销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将故事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气势上压倒对方,野史上甚至记载孟子就是因为与张仪的辩论处于下风,一气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见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