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重臣陆逊为何被卷入孙权的二宫之争

  孙权因为二宫之争杀了一个儿子,流放了一个儿子。二宫之争泼及朝内多名官员,很多官员被罢免,有些还因此丧命,二宫之争起因却各有看法。  

1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说二宫之争起因是孙权太宠爱儿子了,孙权不是从一而终的宠一个儿子,而是刚立完这个儿子为太子就转而宠爱另一个儿子。本来孙登为太子,不过他英年早逝。太子之位悬而未决,孙权就立孙和为太子。孙权本来很宠爱孙和的,但是刚立孙和为太子就转而宠爱孙霸。

  有人说二宫之争起因是孙权立场不坚定,他先是立孙和为太子,后来又觉得孙霸更适合做储君。当孙权和属下的被躲在床下的仆人听到时,想立孙霸为储君的消息被传了出去,结果引起一阵风波。杨贮被认为是泄密者而被处死。

  还有人说二宫之争起因是孙和的失宠,孙和失宠的起因是他的母亲与孙鲁班有过节。当孙权生病时,孙和与他的母亲去张休家居住了几天。孙鲁班借事说孙和母子竟然不去寺庙为孙权祈福,孙权听后大怒,从此孙和失宠。当孙和失宠后,孙霸就想方设法取而代之。

  但是不管怎样说以上只是二宫之争的导火索,真正的二宫之争起因是是孙和、孙霸想当储君,倘若他们没有争储之心,又怎么会使二宫之争愈演愈烈呢?吴国也因为这次事件大伤元气,很多重要的朝中大臣都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杀。孙权本人也因为此事而心力憔悴,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孙霸,吴国也逐渐走下坡路。 

  二宫之争经过

  吴国为二宫之争付出惨痛的代价,二宫之争经过轰轰烈烈。皇权的争夺的过程必定会有死伤,很多大臣在二宫之争经过中死去,结果是两败俱伤。那么二宫之争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2_副本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宫之争经过因为孙和的失宠慢慢展开序幕,孙和非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罢黜,而孙霸则更加虎视眈眈,孙权自己也又重新立储君的想法。一次,他单独与杨竺谈论孙霸。杨竺不假思索的夸奖孙霸被正躲在床底下孙和的仆人听见,仆人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孙和。孙和得知后就悄悄地与陆胤商量这件事情,希望陆逊能上书劝说孙权不要废了自己这个储君。

  陆逊的上书请奏让孙权十分生气,他认为一定是杨竺泄露了消息,而杨竺口称冤枉也没有用。因为陆逊等人替太子掩护就说是杨竺透露的,杨竺百口莫辩下最后经不住严刑拷打而认罪,最后的下场是被处死。

  朝中因为立储君这件事情而分为两派,他们不断的上书请奏孙权立储君的决心。以陆逊为代表的支持孙和,陆逊因为多次上书孙权嫡庶的区别被累及下狱,最后含恨而死。朱据因为孙和被幽禁而请求孙权释放太子,结果惨遭贬职最后被孙弘所害。屈晃也因为参与此事而被罢官遣回乡,凡是因此事劝谏过孙权的人不是被诛杀就是被罢官。

  从孙权处理二宫之争的态度上看,他是非常憎恨朝中分党派的,他杀这些大臣的原因不是立谁为太子,而是因为党派相争的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 

  二宫之争结果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里储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互相争夺,而权利争夺的结果是惨痛的,非死即伤。孙权早年励精图治终于称帝,可熟料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却因为争储君而互相争夺,引起朝中大乱。二宫之争结果是否有胜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宫之争的结果是惨痛的,没有胜利一方,孙权气愤二宫因为争夺权利而分成两派,凡是涉及此事的人都被孙权诛杀或者罢官,目的是停止这场无休止的争夺。

  孙权的大儿子不幸早逝,于是孙权就立了自己非常宠爱的三子为储君,可当他立完三子为储君后就又宠爱四子了,四子的待遇几乎与三子一样,这使得三子心存顾虑。三子绝非等闲之辈,他因自己的失宠而提高警惕,吩咐自己的仆人藏于孙权的床底偷听孙权谈话,结果仆人偷听到孙权有改立四子为储君的想法。

  三子孙和听后非常担心自己太子的位置不保,就秘密找陆逊等人商量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孙和企图通过朝中大臣的上书劝谏孙权不要另立储君的方法无效,反而引起孙权的大怒。孙霸这边的拥护者想尽办法陷害孙和拥护者,二派之间的斗争造成极大的影响。

  如果双方继续斗下去的话,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安稳。孙权顾全大局,不仅忍痛割爱,还诛杀了很多的大臣。二宫之争结果是三子被流放,四子被杀,那些最后劝谏不要流放三子和不要杀四子的官员都因而获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