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评中国皇帝 为什么认为千古一帝是他?
2017-04-23 21:18:52

  西方人在评价中国皇帝时,认为这位皇帝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秦始皇。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隋朝我们都了解,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隋文帝杨坚甚至还不如他儿子隋炀帝有名,然而杨坚却被西方人称为千古一帝,最具影响力的君王。先说我的结论。前段时间在看梁启超李鸿章传》中看到一句话“李鸿章乃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了这个事情,西方人之所以推崇杨坚,就在于两个字——创制。

blob.png

网络配图

  汉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诸国林立,征战频繁。而隋文帝杨坚让中国再次大一统,在他统治的短短23年间,中国人口发展到700多万户,政治安定,民生富庶,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而他的两个创造性改革,让西方人将他奉为了中国的千古一帝。

  科举

  在魏晋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他将人分为九品,根据你的家世、道德、才能评级,来选定官位。这种制度其实是在汉末魏初的门阀背景下诞生,是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共享利益的政策。高官永远被门阀大族所掌控,还寒族子弟只能担任小官,无法施展抱负。而且这项制度使得权阀势力的诞生,如南方的琅琊王氏,一门俱是高官,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从东晋到南朝陈,琅琊王氏一直位居高位。

  而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门阀与权阀霸占高位的局面,所有的官位都需要凭借真才实学去取得,无法再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取得,那门阀大族也就逐渐衰弱了。而一批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获得了施展才智的机会。科举制的意义在于打通了朝廷与社会中下层的沟通,一批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施展才智,他们来自民间,了解民间,这十分有利于隋朝的统治与发展。以科举选拔人才这也让社会风气得以改善,读书的风气盛行。

blob.png

网络配图

  16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就对科举制度大加赞赏,还将科举制度的内容以及形式写成书籍,在西方广泛流传。在1570年-1870年这300年间,西方用英文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文官制度的书籍就高达70多种。而在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的西方,科举制度这种打破贵族专权,“学而优则仕”的制度,简直是民主政治的代表。无怪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三省六部制

  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矛盾,其中之一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秦汉以来,丞相一直拥有极大的权力,他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汉末最著名的几个丞相,董卓曹操诸葛亮都具有极大的权力。董卓与曹操更是大权独揽,与皇帝无异。

  而隋代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尚书、门下、内史省。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分六部,作为具体落实政令的部门。三省互不从属,互相监督。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变为了一种虚衔,而真正掌握宰相权力的是内史省(唐代改名中书省)长官,却没有相对应的品级,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职务。符合了皇权增加的趋势,也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lob.png

网络配图

  不同于中国的是,西方经历了中世纪之后,国王的权力逐渐强大,国王与宗教牢牢控制着国家,推行文化与政治上的专制。启蒙运动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宗教愚昧,反对君主专制,其中孟德斯鸠更是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希望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虽然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目的不同,一个是为了增强皇权,一个是抑制皇权。但是其中分权制衡的理念却是共通的。

  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这两项划时代的政策,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而其中的民主政治精神被西方人看上,将隋文帝推上千古一帝也就不足为奇了。

  题外话,个人认为秦始皇与隋文帝都能称得上千古一帝,这两人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君主,乃是造时势的英雄。有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我不赞同。康熙巩固国家一统,创盛世,是一个好帝王,但是他并没有开创一个新时代,只能称得上一个时势所造之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