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拥天时地利人和 为何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2017-09-26 16:57:25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

  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次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史称“靖难之役”。在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这场 “世纪大战”之初,建文帝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朱棣

网络配图

  从天时上看,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大明帝国的合法统治者。不管朱棣对他有多大的不满、多深的仇怨,都不能否定这一点。因此,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身边出了坏人,我来帮皇帝清除这些坏人。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揭竿而起、宣布造反。虽然“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造反。从地利上看,建文帝拥有天下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是国土、财力还是人力,都远远超过朱棣。就以军队人数而言,建文帝可以轻松调动50万人大军,而朱棣出征时只有区区数万人马。

  从人和上看,建文帝手下拥有众多能征善战的名将。虽然朱元璋杀掉了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功臣名将,但建文帝还有“四大天王”,即朱元璋养子平安、平燕大将军盛庸、山东布政使铁铉、徐达之子徐辉祖。其余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也是一时之选。相比之下,朱棣可供选择的文臣武将就屈指可数,不得不依靠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一个坐镇北京,一个冲锋陷阵。

1.jpg

网络配图

  然而,战争机器开动后,建文帝除了在最初一段时间,打了几次胜仗,让朱棣险象环生。接下来,局势几乎就是一边倒地偏向朱棣。其实,朱棣在起兵之初,未必想过真的能打下南京城,只不过想大闹一番,换取谈判的资本。没想到建文帝也太不禁打了。

  有人说,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下令,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这道命令,使得前线战将裹手裹脚,屡次丧失战机,从而导致失败。其实,建文帝有没有下这道命令,在历史学界都有很大争议。就算有这道命令,也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别说左右战争进程了。仔细分析,建文帝的失败,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上决策昏庸,二是军事上用人失误。

  先来看第一点。建文帝就位时,才22岁。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厚仁慈。然而,有于缺乏阅历锻炼,他在政治上还很不成熟,处事优柔寡断,不够决绝。比如,“靖难之役”发生之前,朱棣的三个儿子留在南京当人质。朱棣装疯卖傻,请求朱棣遣回他的儿子。朱棣当断不断,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送走了,从而失去了一张充满无限想象力的王牌。

1436423226934597.jpg

网络配图

  再来看第二点。前面说到,建文帝身边不乏能征善战之将,他却偏偏重用了一名华而不实的李景隆为大将军,迎战朱棣。在李景隆屡打败仗之后,又力排众议,继续让他领兵,还赐予他更大的权力。直到李景隆将帝国的兵力消耗得所剩无几、攻守易形时,才将他调回来。

  奇葩的是,面对败军之将李景隆,建文帝不但没有给与任何惩罚,还大加宽慰,让人大跌眼镜。文武百官一边倒地请求诛杀李景隆,建文帝一概不听。最终,就是这位被建文帝百般呵护的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一起开门投降,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使得南京陷落敌手。总而言之,就像一场牌局一样,建文帝拿了一手绝佳的好牌,朱棣拿了一手坏牌。可是,由于建文帝打得太烂,昏招迭出,导致输了这场牌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