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什么要向崇祯皇帝吹牛“五年平辽”?
2017-10-27 17:13:51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后金击败数十万明军主力部队,此后攻城略地,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明朝末年的东北形势,就如熊市的垃圾股,一路下跌,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割肉抛出解套,都是尽力维持,到了崇祯年间,东北形势堪忧,明朝末年的知兵者其实不多,能治兵的更是寥寥无几,经过孙承宗、熊廷弼等名将的苦心经营,总算在山海关前筑起了一道以宁远为中心的战斗防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关宁锦防线”。

QQ截图20171027150730_副本.png

网络配图

  此时,蓟辽督师袁崇焕崇祯皇帝朱由检献出了“五年平辽”的方案,什么是“五年平辽”呢?基本方案就是继续以关外的宁远为中心,守护山海关,同时,延宁远北上,高墙壁垒,步步为营,说白了,他是想用筑城的办法,将中军大帐一直修到皇太极的盛京(即沈阳)去!结果列位看官都是知道的,袁崇焕非但没有实现这个战略,相反被朱由检凌迟处死,那么,袁崇焕为什么实现不了“五年平辽”方案?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袁崇焕是当时明军的著名将领,而且还是进士出身,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据说,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此专门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原则上基本同意了这套方案,当然,也有说法是袁崇焕为给崇祯皇帝宽心,故作此说,袁崇焕向朱由检夸口,说五年平辽,那么这套方案有无可行性呢?我们仅就这套方案的理论而言,笔者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步步为营的战略巩固明军在关外的根据地,并压缩满洲八旗的活动范围,如果时间、空间皆利,确实可以将明军的中军大帐修到盛京去,辽事确实可以五年平定。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过,理论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套战略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每修一座城,甚至每进逼一寸土地,都是在烧钱啊!明朝末年的财政状况,那是糟透了,不但要支付对付满洲的军费,还要平息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捉襟见肘啊!明朝实在无力支付实施这套方案所要付出的军费。

  笔者想说明一下,明朝末年的经济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江南一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兴起,可以说,明朝是“国穷官富”“国穷商富”的局面,如果明朝利用行政力量在民间筹措资金,是可以大有收获的,魏忠贤收工商税,虽然说这个坏蛋是为了自己捞钱,但是想客观上满足了“辽饷”的征收,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也从皇宫、官员、富商手里获得了大量的财产,这些事实都说明,朱由检当时就应该动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已经到了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采取非常手段也是无可厚非,可是他就是没有这么做,这不得不说是政治失误。

QQ截图20171027151032_副本.png

网络配图

  看来袁督师是个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可是没有钱,“五年平辽”从何谈起?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非常清楚东北局势所需要的军事方略,在袁崇焕自己的心目中,他应该明白,这套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可行性的,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向崇祯皇帝朱由检进献这套方案呢?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这套方案体现的战略思想,在对满洲的作战中取守势,所有的明军精锐兵力向山海关和宁远方向集结,并且提出替“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基本作战原则,还主张以坚城利炮加强防守,消耗满洲兵力,明军主要的“红衣大炮”基本都在宁远城中(据称是十一门),事实证明,此举非常高明,在宁远大战之中,努尔哈赤正是在坚城之下,被红衣大炮所伤,最后伤重导致去世,然而,此举依然非常耗时耗力耗钱,特别是耗钱,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同时,袁崇焕要求朱由检同意自己推举的亲信,原则上朱由检是答应了,要知道,明军的管理制度是由军事将领和特务机构(东厂或者锦衣卫)派出的监军共同掌管,当然这都是“五年平辽”的包票所起的作用,袁崇焕本来就是蓟辽督师,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如此一来,袁崇焕的亲信部将也成为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的主要负责人,关宁铁骑已经变成了亲一色的“袁家军”,其实,袁崇焕的任务并不重,但是在“五年平辽”的大策略下,袁崇焕已经从朱由检手里要到了对大明最精锐的部队的绝对权力,即统帅权、人事权、财政权和军事战略任务,这其实也是袁崇焕最想得到的。

QQ截图20171027151250_副本.png

网络配图

  这十余万的明军精锐部队,由袁崇焕及其部下率领,每年朝廷还要供给大军数百万两银子和无数粮草,威力最大的火炮也要随时供应,然后在财政能力良好的情况下,部队才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以山海关和宁远为出发点,逐渐收复失地,打败满洲八旗(然而朝廷的财政能力就没有好转过),在这些权力袁崇焕都拿到手的前提下,他的军事任务的底线仅仅只是守住宁远和山海关,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可是袁崇焕给人就是这么一个印象,这与皇帝给他的权力是不相匹配的。

  袁崇焕始终是在按“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原则指挥作战,他在东北应该说干得不错,宁远一战就是最好的战例,但是袁崇焕手上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朱由检不是傻子,而且很聪明,他会为“五年平辽”的大策略而兴奋不已,但是兴奋过后,他会意识到权力的落空,而且,还有一件事情让袁崇焕权力过大的问题更加突出化,那就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与后金作战多年,屡有战功,而且在部队中有一定威望,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比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皆是毛文龙的部将,不管毛文龙是不是该杀,对于处理这样一位特殊人物,袁崇焕先斩后奏,虽然袁崇焕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他拥有这个权力,但袁崇焕不请旨擅自作主斩杀大将的行为,却让他人特别是朱由检感到,袁崇焕是拥兵自重,杀毛文龙是想一家独大啊!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归顺满洲,毛文龙大军对满洲八旗的牵制作用已不复存在,而且,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三人的投降,使得明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他们还献上了明军的作战情报,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带去了明军的火器制作方法,这对于满洲八旗兵马来说,是如虎添翼,此消彼长,可见,袁崇焕此举实在不明智,更不用谈什么“五年平辽”了!

  由于袁崇焕在“关宁锦防线”上的坚守,使得满洲八旗不能顺利入关,于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一个太监偷听到有关袁崇焕投降的话语,甚至让他看到与皇太极的书信,然后回去向朱由检打小报告,利用朱由检多疑的心理,让朱由检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这是很多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桥段。

QQ截图20171027151611_副本.png

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可以做故事看,但绝不是历史,因为破绽实在太明显了,让一个太监来行此事,如此千里迢迢在敌我双方的绝对重地,北京盛京两头跑,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故事明显是模仿了《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故事(皇太极曾下令要将《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材研究),朱由检虽说多疑,但从其消灭魏忠贤的举措而言,他在政治上是成熟的,要是连这一点是非都分不清,那不是执政能力有问题,那是智商的问题!

  那么,朱由检杀袁崇焕的原因,更多的是袁崇焕在辽东的权力太大,已经到了自己作主的地步(擅杀毛文龙,导致毛军众将投降了满洲),而且袁崇焕战功不少,军队威望也非常高,对自己的统治实在是个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由检也非杀袁崇焕不可。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