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之死: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
2025-07-30 10:10:19 晏子 齐景公 晏婴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舞台上,伯嚭作为吴国太宰,本应辅佐君王成就霸业,却因贪婪与私欲,沦为祸国奸臣。他收受越国贿赂,谗害忠良伍子胥,最终导致吴国走向灭亡。而关于伯嚭的最终结局,历史记载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史书定论:伯嚭被勾践诛杀

  《史记》《吴越春秋》等权威史书明确记载,伯嚭在吴国灭亡后被越王勾践处死。公元前473年冬,越军攻破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刎身亡。伯嚭自以为对越国有功,竟厚颜无耻地向勾践请功。然而,勾践早已对他深恶痛绝,当即下令:“不忠于其君,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随后命武士将伯嚭斩首,并灭其全家。这一记载逻辑清晰,符合勾践“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政治性格。他在灭吴后,为巩固统治,清除异己,伯嚭作为卖国求荣的奸臣,自然难逃一死。

  从历史背景来看,吴国灭亡后,越国成为新的霸主。勾践需要树立正统形象,处死伯嚭既能彰显正义,又能警告其他臣子莫要重蹈覆辙。而且,伯嚭在吴国后期专权跋扈,残害忠良,引发了吴国朝堂的动荡和民心的丧失。勾践处死他,也是为了平息吴国遗民的怨恨,稳定新征服地区的局势。

image.png

  异说争议:《左传》记载的另一种可能

  然而,《左传》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该书在记载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的事件时提到:“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这里的“大宰嚭”即伯嚭,此时距离吴国灭亡已过去两年,伯嚭依然以“太宰”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且继续保持着受贿的作风。这表明,伯嚭不仅未被勾践处死,还可能在越国担任了重要职务。

  这一记载引发了后世学者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勾践为了利用伯嚭在吴国旧部中的影响力,稳定吴地局势,暂时留用了他。毕竟,伯嚭在吴国经营多年,拥有一定的人脉和势力。勾践初定吴地,需要借助他的力量来安抚人心,巩固统治。也有人推测,《左传》的记载可能存在笔误或史实混淆,将其他同名人物的事迹安在了伯嚭身上。但无论如何,《左传》的记载为伯嚭的结局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真相剖析:综合考量的合理推断

  综合正史与异说的记载,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人物性格,更倾向于伯嚭被勾践诛杀的说法。首先,从勾践的性格和政治需求来看,他是一个极具野心和谋略的君主。在灭吴过程中,伯嚭的卖国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越国,但勾践深知,一个为了私利可以背叛自己国家的人,绝不可能对自己忠诚。留着伯嚭,无疑是在身边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其次,从历史记载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来看,《史记》《吴越春秋》等正史对伯嚭被杀的记载较为详细,且与其他相关史实相互印证。而《左传》中关于伯嚭的记载相对简略,且存在孤证不立的问题。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正史的记载。

  最后,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看,伯嚭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忠诚和道德准则。他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残害忠良,这种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谴责。勾践处死他,也是顺应了民意,维护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