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杀妻”谣言考:天才音乐家的身后谜云
2025-09-02 11:01:10 伽利尔摩·马可尼

  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尼科洛·帕格尼尼在法国尼斯病逝。这位以“魔鬼演奏”闻名于世的天才,却在身后陷入一场持续百年的谣言风暴——从“杀妻入狱”到“琴弦由情人肠子制成”,这些耸人听闻的传说甚至导致其遗体被拒葬家乡,最终在无人礁石岛上辗转五年。本文将结合历史档案与学术研究,还原这场荒诞谣言的诞生与传播轨迹。

  一、谣言起源:艺术天才的嫉妒阴影

  帕格尼尼的“杀妻”传说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欧洲音乐界的恶性竞争。作为首位将小提琴技巧推向极致的演奏家,他独创的“泛音演奏”“双音震颤”等技术,使同时代音乐家望尘莫及。维也纳音乐评论家曾酸溜溜地写道:“他的琴弓像魔杖,能同时唤醒四个八度的音符,这让其他小提琴家显得像学徒。”

  这种技术碾压引发了系统性抹黑:

image.png

  婚姻关系扭曲:帕格尼尼与歌剧演员康斯坦丝塔·布拉西奥的婚姻确存裂痕。1835年康斯坦丝塔因肺结核去世前,曾留下遗书控诉丈夫“暴躁易怒”,但现代医学证实其死因是肺结核引发的肺栓塞。然而,反对者将遗书内容断章取义,编造出“帕格尼尼家暴致死”的版本。

  情感绯闻嫁接:帕格尼尼曾为托斯卡纳贵族女性创作《爱情的一幕》(仅用两根弦演奏),这段纯粹的艺术创作被恶意解读为“四年私情”。更有甚者将时间线篡改,声称“帕格尼尼在妻子病重期间与贵妇幽会”。

  技术神话附会:其独创的《拿破仑奏鸣曲》(G弦独奏)被传为“狱中绝技”,而入狱原因则被虚构为“杀害妻子”。事实上,这首作品是1813年为拿破仑军队创作的应景之作,与任何刑事案件无关。

  二、谣言扩散:媒体狂欢与公众猎奇

  19世纪的欧洲报纸正处于商业化转型期,为吸引读者不惜制造耸动新闻。帕格尼尼的“魔鬼形象”成为完美素材:

  维也纳海报事件:1828年帕格尼尼首访维也纳时,某剧院为炒作演出,擅自张贴海报称“被判死刑的逃犯帕格尼尼将献艺”。尽管帕格尼尼立即抗议,但《维也纳日报》仍以《恶魔琴手现身圣城》为题进行报道,引发全城恐慌。

  巴黎诱拐案:1831年帕格尼尼与音乐家之女夏洛特的绯闻被《费加罗报》渲染为“诱拐未成年少女”,其敌人趁机散布“帕格尼尼曾因杀妻被通缉”的旧谣。尽管法院最终判决夏洛特已达法定婚龄,但谣言已深入人心。

  临终谣言爆发:1840年帕格尼尼病危时,神父询问其琴盒秘密,他虚弱地回答“里面藏着魔鬼”。这句带有宗教隐喻的遗言被曲解为“琴弦由情人肠子制成”,导致尼斯城居民集体抵制葬礼,遗体被迫运往圣费瑞欧礁石岛。

  三、历史真相:多方证据破除谣言

  现代学者通过档案考证与医学分析,彻底否定了“杀妻”说:

  官方死亡记录:热那亚市政厅档案显示,康斯坦丝塔的死亡证明明确记载“死于肺结核并发症”,且帕格尼尼全程支付医疗费用,未涉及任何刑事调查。

  教廷庇护证明:帕格尼尼生前获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授予“圣彼得骑士勋章”,并多次在梵蒂冈为教皇演奏。若真有杀人前科,绝不可能获得天主教会最高荣誉。

  同时代人证言:

  钢琴家李斯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帕格尼尼对女性敬而远之,他的一生只有琴弓和病痛。”

  音乐学家舒曼评价:“那些关于他入狱的传说,不过是庸人对天才的恐惧投射。”

  帕格尼尼之子阿奇勒的日记记载:“父亲晚年常独自哭泣,悔恨年轻时因赌博和放荡伤害了母亲。”——这里的“母亲”指帕格尼尼的养母,而非康斯坦丝塔。

  四、谣言余波:天才的悲剧性注脚

  尽管真相早已澄清,但谣言仍深刻影响了帕格尼尼的历史评价:

  葬礼拖延:其遗体直到1876年才在儿子支付150万马克(约合今日1.2亿欧元)赎金后,获准葬入热那亚墓园。

  艺术污名化:勃拉姆斯曾拒绝演奏帕格尼尼作品,理由是“不愿与杀人犯产生艺术关联”。

  现代示:法国音乐学家罗兰·巴特指出:“帕格尼尼的谣言本质是大众对‘超凡才华’的恐惧——当人类无法理解某种天赋时,就会用魔鬼或犯罪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