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元老朱轼:三朝名臣的治世智慧与清廉风骨
2025-10-17 10:01:42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政治星空中,朱轼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以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卓越政绩和崇高品德,成为三代帝王倚重的股肱之臣。这位出身江西高安农家的名臣,用一生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理念,其“木柜筑塘”的工程智慧、“教成尧舜”的教育思想和“四盘二碗”的清廉作风,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思想光芒。

  一、寒门崛起:从放牛娃到三朝元老的仕途传奇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生于江西高安县艮下村(今高安市村前镇)的贫苦农家。父亲朱妹以锯板为生,母亲冷氏与外婆靠纺棉花维持生计。幼年的朱轼虽家境贫寒,却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他每日放牛时,总偷偷溜到村旁的官桥祖桑书院,爬到院中的驼背樟树上听先生讲课,甚至能将听到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这段经历被书院先生喻本义发现后,他不仅免除朱轼的学费,还亲自指导其学业。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十九岁的朱轼考中进士,开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从湖北潜江知县到文华殿大学士,他的仕途轨迹堪称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典范:

  潜江知县:任内推行“圣谕十六条”乡语训解,每月朔望宣讲四乡,以教化改良民风;

image.png

  陕西学政:整顿学风,刊印《大戴礼记》《仪礼节略》等典籍,为西北教育奠定基础;

  浙江巡抚:主持修建浙西海塘工程,创新“木柜法”筑塘技术,彻底解决困扰东南沿海数百年的海塘溃决问题;

  文华殿大学士:历任吏兵二部尚书,参与《圣祖实录》编纂,主持顺天乡试和会试,成为雍正帝的重要辅政大臣。

  二、经世济民:水利、赈灾与科举改革的实践智慧

  朱轼的政治实践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水利、赈灾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1. 水利革新:木柜筑塘的工程奇迹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朱轼巡抚浙江时,面对海宁、上虞一带因浮沙地基导致海塘多次崩塌的难题,他经过实地勘察,提出了革命性的“木柜法”筑塘方案:用松杉耐水木材制作长丈余、高四尺的木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再以大石筑堤身,附堤另筑坦坡保护堤脚。这一创新设计使海塘坚固耐用,“至今犹存”,彻底免除了滨海百姓的水患之忧。

  2. 赈灾济民:多措并举的民生关怀

  康熙六十年(1721年),山西、陕西遭遇大旱,朱轼奉命前往山西赈灾。他通过以下措施使灾情得以控制:

  严惩贪污赈灾款项的官吏;

  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

  组织整治漕河水道并停收米船课税;

  责令地方官设立医厂治病患。

  事后,他又奏请建立社仓备荒、兴修水利灌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3. 科举改革:公正选才的教育理念

  朱轼三主会试,始终以“读圣贤书而能发明其义蕴”为选才标准。雍正年间某次会试中,面对国舅等权贵的送礼请托,他连夜带全部礼单礼品进宫禀告皇帝,促成考题重出,最终录取者“尽为文章锦绣、见解独特的优秀人才”。雍正为此赞赏朱轼“尽拨佳文、摒除弊端”。

  三、帝师风范:从“教则为尧舜”到“帝师元老”的教育遗产

  朱轼不仅是治世能臣,更是培育帝王的良师。雍正年间,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初入学时,雍正特命朱轼为师。朱轼对皇子要求极严,甚至连雍正都觉得过分,劝说道:“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朱轼却正色回答:“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纣。”这句振聋发聩的话不仅说服了雍正,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关于君主教育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乾隆登基后,作为帝师的朱轼被赋予协同总理事务的重任,担任《世宗实录》总裁。七十一岁的他继续在国家治理中发光发热,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积劳成疾,咳血而逝。乾隆帝亲自到朱轼家登门祭奠,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端”,亲书“帝师元老”四字匾额,并将朱轼贡奉进贤良祠。

  四、清廉传世:从“朱公席”到民间艺术的精神遗产

  朱轼的一生,是清代官僚体系中清廉正直的典范。他崇俭戒奢,从自己做起,带动衙门和民风转变:

  “朱公席”:主政浙江时颁布政令,规定婚嫁宴请只用五样菜(四盘两碗),这种简朴宴席迅速扭转了当地奢靡风气;

  拒寿匾:雍正五年(1727年),朱母冷氏八十大寿,雍正特御赐“淑范崇年”九龙烫金寿匾,却被朱轼以“老家住宅老旧狭窄放不下”为由婉拒。后经雍正派人暗访,发现这位当朝大学士的祖屋竟是“破旧小土砖房且四面透风、家徒四壁”,老母亲仍在织布机前劳作;

  民间艺术:江西高安采茶戏《南瓜记》以朱轼为原型,讲述其回乡给母亲拜寿时,依法惩治恶霸和贪官的故事,可见其清廉形象已深入民心。

  五、轶事典故: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

  1. 驼背树下的求学梦

  朱轼幼年放牛时,常爬到书院驼背樟树上偷听先生讲课。某日,他因听得入迷忘记回家,母亲寻来时见他痴迷的模样,心中酸楚却暗下决心支持其读书。这段经历被书院先生发现后,不仅免除其学费,还亲自指导其学业,成为朱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 四盘两碗的帝师宴

  乾隆帝即位后,曾亲自到高安探望恩师朱轼。朱轼用“四盘两碗”(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二碗)的简朴宴席招待皇帝。乾隆不仅未觉简陋,反而深受感动,此后“朱公席”成为高安地区婚嫁宴请的标准。

  3. 戒尺下的帝王教育

  朱轼教导乾隆时,严格要求甚至不时以戒尺惩罚。雍正曾劝其放宽要求,朱轼却坚持“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乾隆即位后,对这段师徒情谊记忆深刻,曾说朱轼是自己真正的恩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