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为何力挺武则天:权谋博弈下的政治投机
2025-05-27 14:31:38

在唐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许敬宗作为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其支持武则天的行为引发了诸多猜测与探讨。从政治利益、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维度分析,能清晰看出他选择武则天背后的深层动机。

一、政治利益:借力上位的绝佳契机

许敬宗在唐朝官场历经沉浮,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当唐高宗李治打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这一事件成为了许敬宗改变政治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当时,朝中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废立皇后之举,他们代表着传统的关陇贵族势力,在朝堂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许敬宗敏锐地察觉到,支持武则天可以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为自己创造新的上升空间。他意识到,武则天背后有唐高宗的支持,且武则天本人野心勃勃,若能助其上位,自己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于是,许敬宗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他公开表示支持唐高宗的决定,还以“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等言辞来劝说唐高宗,为其废立皇后提供了舆论支持。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自此,他成为了武则天在朝中的重要党羽,官运亨通,一路升至宰相之位。

二、个人性格:趋炎附势的投机本性

许敬宗为人极为势利,具有典型的投机性格。他善于观察形势,根据利益的变化而迅速调整自己的立场。在隋朝末年,他就曾背叛朝廷投奔李密,后来又选择效忠唐朝。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表明,他始终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危和地位,不惜背叛君主。

在唐朝官场中,许敬宗同样表现出了这种投机本性。他深知李世民虽看重他的才华,但自己并非像魏征那样能够直言进谏的诤臣,难以获得李世民的绝对信任。而武则天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投机机会。他看出武则天有野心、有手段,且在后宫中逐渐崛起,便认定武则天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权力核心。

为了迎合武则天,许敬宗不惜背离李氏一族,全力支持武则天登上皇位。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择手段,对长孙无忌等反对派穷追猛打,甚至不惜诬陷构害,以帮助武则天清除政治障碍。他的这种趋炎附势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

三、时代背景:门阀衰落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唐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而新兴的政治势力开始崛起。武则天作为新兴势力的代表,她试图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许敬宗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时代趋势,他意识到,支持武则天可以顺应历史潮流,获得新兴势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许敬宗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存在矛盾。长孙无忌等人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对许敬宗等非关陇贵族出身的官员进行打压。许敬宗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选择与武则天结盟,借助武则天的力量来对抗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

在武则天的支持下,许敬宗得以参与朝政,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参与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等史书的撰写工作,还主持编修了《姓氏录》,将皇后母家武氏列为第一等,为武则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他的这些行为不仅巩固了自己在武则天集团中的地位,也为新兴势力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四、武则天的拉拢与利用:相互需求的政治联盟

武则天深知许敬宗的才能和野心,她也需要像许敬宗这样有真才实学且愿意为自己效力的人。为了拉拢许敬宗,武则天多次向唐高宗举荐他,并在他遭遇困境时为他遮掩丑事。她还利用许敬宗的投机性格,让他成为自己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武则天曾对身边的人说:“邪才一旦制伏,用起来就无所顾忌,用他去对付那些所谓忠贞之士,不是最好的利器吗?他的弱点是在名利面前迈不开步子,我正好用名利来役使他,有了这个束缚,还怕他不俯首听命?”这表明武则天清楚地知道许敬宗的为人,并善于利用他的弱点来为自己服务。

许敬宗也深知武则天的意图,但他为了获取权力和地位,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武则天的爪牙。他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派进行了残酷的打击,为武则天的上位铺平了道路。这种相互需求的政治联盟,使得许敬宗更加坚定地支持武则天。

许敬宗帮助武则天是出于政治利益、个人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武则天的拉拢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这一行为虽然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庞涓算名将吗?——从历史视角解析其军事地位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将星璀璨,庞涓作为魏国名将活跃于历史舞台。关于他是否称得上名将,需结合其军事才能、战略表现及历史评价综合分析。  一、军事才能与实战表现  庞涓在魏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训练的魏武卒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