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为人处世: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坚守
2025-08-11 15:53:28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特殊时期。在这片乱世之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历经四朝十帝,始终稳居权力核心,最终得以善终,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官场不倒翁”的冯道。冯道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蕴含着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智慧,又坚守着为官者的道德底线,值得深入探究。

顺势而为,灵活应变

冯道所处的时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皇帝频繁更换,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冯道展现出了非凡的顺势而为的能力。他并不拘泥于儒家传统的“愚忠”观念,而是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道家思想为指导,无执无滞、因势顺势,以百姓之故行事。

例如,在唐明宗去世后,闵帝继位,但明宗的义子潞王自以为功高,率兵以吊丧为由进犯京城。闵帝自知不敌,连夜逃跑。在这种情况下,冯道没有选择盲目效忠闵帝,而是因势顺势,迎潞王入朝,使其顺利继位为末帝。这一举动看似违背了传统的忠君观念,但在当时的乱世中,却是保障朝廷稳定、减少百姓伤亡的明智之举。冯道深知,在动荡的局势下,一味地坚守所谓的“忠君”原则,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因此,他选择顺应时势,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心怀百姓,慈济万物

冯道为人处世的核心之一是心怀百姓,以慈济物。他深知百姓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始终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

后唐明宗时期,天下稍事太平,五谷丰登。明宗询问冯道民间的情况,冯道借此机会大谈民间的疾苦,希望皇帝能够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引用聂夷中的诗句“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让明宗深刻认识到百姓生活的艰辛。明宗听后,将诗句录下,时常自省。

此外,冯道在为父居丧期间,正逢乡里收成不好,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有的财物用于周济乡里,并在夜晚偷偷帮助荒田者和无力耕种者耕田。他的这些善举,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冯道看来,爱民是爱苍生万物的首要表现,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

廉洁奉公,坚守底线

尽管冯道在官场中历经多个朝代和君主,但他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品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生活简朴,从不受收他人贿赂,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让政敌攻击的把柄。

在晋梁交战时,冯道作为高级军官,却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诸将送给他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们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在后唐庄宗手下任户部尚书时,冯道的父亲去世,他回家乡奔丧,竟然是徒步而行。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中央首长回到了老家,纷纷备了礼品来看他,可无一例外地被冯道客客气气地婉言谢绝了。

冯道的廉洁奉公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体现在为官处事上。他在为官时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他始终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为国家选拔人才,为朝廷效力。

机智过人,善于言辞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冯道展现出了机智过人、善于言辞的特点。他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通过言辞化解矛盾,保护自己和百姓的利益。

在耶律德光进入中原建立大辽政权后,冯道被聘请为太傅、顾问。耶律德光曾傲慢地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巧妙地回答:“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这一回答既满足了耶律德光的虚荣心,又为中原百姓争取到了一线生机。时人皆以为以后中原人没有受到契丹的迫害,主要是由于冯道的这一言之功。

又如,在后晋灭亡后,冯道入朝拜见辽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戏问冯道:“你是个什么样的老家伙?”冯道回答说:“我只是个无才无德又痴顽的老东西罢了。”这种谦逊而又机智的回答,让耶律德光对他产生了好感,也为他在乱世中求得了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季札不为王:礼制坚守与道德理想的双重抉择

  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季札作为吴国宗室中的异数,三次拒绝继承王位的行为,不仅颠覆了传统权力继承的逻辑,更在历史叙事中树立起道德理想的标杆。这位被后世称为至德第三人的吴国公子,其拒绝王位的抉择背后,交织着对礼制规范的恪守、对道德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