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谋权改国号,晚年为何能善终?
2025-11-06 16:08:08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在洛阳则天门城楼宣布改唐为周,建立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以雷霆手段谋权篡位,却在晚年主动退位,最终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乾陵,实现了政治生涯的“软着陆”。这一戏剧性结局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一、权力过渡的“温和性”:未动摇李唐根基

武则天称帝后,对李唐宗室的打压远未达到“赶尽杀绝”的程度。她虽废黜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但未大规模屠戮李氏皇族。除亲生儿子李贤被逼自杀外,其他李唐宗室成员多被软禁或流放,未遭系统性清洗。这种“留有余地”的做法,为晚年还政埋下伏笔。

相比之下,历史上的篡权者如王莽司马炎,均通过血腥政变建立新朝,而武则天则以“渐进式”方式完成权力更迭。她先以皇后身份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再通过临朝称制积累威望,最终称帝。这种“软性篡权”减少了与李唐势力的直接冲突,为晚年和平过渡创造条件。

二、政治平衡的“艺术性”:外戚与群臣的制约

武则天在位期间,对外戚的提拔极为克制。她仅封武三思、武承嗣为王,未给予实权,避免形成外戚专权局面。这种“抑武扬李”的策略,既巩固了自身统治,又未激化与李唐旧臣的矛盾。

同时,她通过科举改革笼络士人阶层。开创殿试、武举制度,扩大选官范围,使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狄仁杰、张柬之等名臣均出自其统治时期,这些人才既效忠于武周政权,又对李唐存有情感认同。当武则天晚年退位时,群臣未因政权更迭而激烈反对,反而接受现实,确保了权力交接的平稳。

三、制度延续的“稳定性”:未颠覆唐代根基

武则天虽改国号为周,但未彻底颠覆唐代制度。她沿用三省六部制,保留唐代官僚体系,仅在局部进行调整。例如,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但核心职能未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维护了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减少了改革阻力。

在经济领域,她延续唐代均田制,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史载其统治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百姓生活安定,国家财政充裕。这种“治国有方”的政绩,使群臣对其统治存有认可,为晚年退位后的善终奠定民意基础。

四、继承人选择的“智慧性”:回归李唐血脉

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曾陷入两难:若传位武姓侄子,武周王朝可延续,但侄子不会为她立庙祭祀;若传位李姓儿子,武周将终结,但可确保身后荣光。最终,她选择妥协,于698年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

这一决策具有双重意义:对李唐而言,皇位回归正统,减少了反抗动力;对武则天而言,通过母子关系绑定李显,确保退位后仍享尊荣。事实证明,李显即位后尊其为“则天大圣皇帝”,每隔十日率百官请安,并最终以皇后身份将其合葬乾陵,完成了权力交接的“温情收场”。

五、神龙政变的“偶然性”:张氏兄弟的催化作用

武则天晚年沉溺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导致朝政腐败。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二张,迫使武则天退位。此次政变目标明确,仅针对佞臣,未波及武则天本人。李显即位后,未对母亲进行政治清算,反而给予优待。

这一“温和政变”的背后,是武则天长期经营的政治平衡。她通过分权制衡,使朝中无单一势力可颠覆其统治。当二张兄弟失控时,群臣选择“清君侧”而非“废皇帝”,反映出武则天在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仍未动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治八子环绕,武则天缘何执掌大权?

  唐高宗李治一生共有八位皇子,其中四位为武则天所生,其余四位分别由萧淑妃与宫人所出。然而,这位坐拥八子的帝王,最终却将朝政大权交予武则天,甚至在其身后任由其改朝换代。这一历史悖论的背后,是权力博弈、健康危机与性格缺陷共同编织的复杂图景。  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