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午门血案背后的历史背景
2024-12-02 10:14:04

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午门血案无疑是一段令人震惊的事件。这起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的恶性朝堂斗殴事件,不仅导致了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等三人的死亡,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那么,午门血案背后的历史背景究竟是什么呢?

一、土木堡之变:战争的导火索

午门血案的发生,与土木堡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出征。然而,由于准备不足,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随行百官丧命,明朝精锐尽丧。这一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它成为了午门血案的导火索。

二、群臣激愤:要求严惩祸首

土木堡之变后,蒙古瓦剌军乘胜追击,围困北京城。监国郕王朱祁钰在召集群臣筹画备战方略的同时,也面临着群臣要求严惩土木之变祸首王振及其余党的呼声。王振作为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其行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极大愤慨。群臣纷纷要求严惩王振及其党羽,以安人心。

三、朝堂斗殴:午门血案的爆发

在群臣的强烈要求下,监国郕王朱祁钰不得不下令抄没王振家产,并派遣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执行。然而,这一决定却引发了朝堂上的激烈斗殴。群臣认为马顺是王振的同党,纷纷表示反对。在争吵中,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站起,带头猛击马顺,并咬下其面。随后,众臣纷纷跟随,马顺当即毙命。接着,群臣又向郕王朱祁钰索要王振党羽毛贵、王长两人,并将他们群殴致死。三人的尸体被挂到东安门上,军人士兵看到后争相击打不止。

四、于谦斡旋:化解危机

午门血案发生后,群臣虽然打死了马顺等人,但也感到恐惧不能自安。监国郕王朱祁钰看到这种场面也大为惊惧,想要起身离去。这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他挤到郕王身前,扶臂劝导道:“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于谦的这番话化解了危机,郕王朱祁钰随后听从其主张,降旨肯定了百官的正直之举,宣布大家没有罪责,不再追论。

五、后续影响:清除王振余党

午门血案后,明朝中央开始大力清除王振余党。陈镒奉令旨籍没王振及其党羽彭德清等家,王振的宅邸、财物被查封入官。王振的侄子王山在集市中被凌迟处死,王振全族无论老少全部斩首。这一行动不仅平息了群臣的愤慨,也为后续的京师保卫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吕不韦家族探秘:其父何人?与嬴政关系几何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璀璨星河中,吕不韦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作为战国末年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以及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吕不韦的家族背景与父亲之谜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生于战国末年,具体年份为公元前292年。关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