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科举绝唱:1919年顺化殿试中的时代回响
2025-05-28 10:53:29

1919年春,越南古都顺化的紫禁城内,最后一场科举会试正在进行。这场持续八百余年的选官制度在殖民统治下迎来终章,来自全国的举子在儒学经典与法文试卷间挣扎,书写着封建王朝与殖民时代交织的特殊历史。作为全球最晚废除的科举考试,这场考试不仅标志着越南传统选官制度的终结,更折射出殖民统治下文化传承的复杂图景。

一、制度沿革:八百年科举路的最后征程

越南科举制度始于李朝太宁四年(1075年),历经陈朝、黎朝至阮朝不断完善。阮朝明命十年(1832年)引入八股文后,科举体系与清代高度趋同,形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制度。至19世纪末,越南年均录取进士约15人,远低于中国同期规模,但科举仍是士人晋升的唯一通道。

1919年定四年的科举考试呈现明显过渡特征:会试仍考《四书》《五经》义理,殿试却增设法文翻译与越南史题目。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尝试,暴露出殖民政府在文化控制上的矛盾心态——既需保留传统仪式维系统治合法性,又要通过西学考试培养买办阶层。当年参考的57名举子中,既有研习朱子学的老儒,也有在河内法文学校受训的新式士人。

二、考场内外: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顺化考场严格遵循明清规制:号舍按"千字文"编号,考生需通过搜身检查防止夹带,考试期间饮食由考官统一配发。但考场外的世界已天翻地覆——法国殖民政府在考场周边部署宪兵,防止"反法言论"传播;主考官由顺化朝廷大学士与印度支那总督府官员共同担任,阅卷时需同时标注法文评语。

最具争议的是殿试策论题:"论法兰西共和制度与越南王道政治之异同"。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既要用儒学话语维护君主制,又要用法文解释共和理念,导致多数答卷呈现荒诞的"双语拼贴":前半段引经据典批判"以夷变夏",后半段却用法语赞扬"文明开化"。这种精神分裂式的作答,恰是殖民时代越南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三、考生群像:末代举人的命运分野

最后一场科举的参与者构成复杂:既有像阮廷炤这样出身儒学世家的老举人(时年58岁,连续应考23次),也有如潘佩珠之侄潘周桢般的新派士人(留学法国,主张君主立宪)。更特殊的是混血考生群体——明乡人后裔陈文重以法文满分、汉文三甲的成绩通过考试,却因拒绝向殖民政府宣誓效忠而未获授官。

考试结果揭晓后,3名进士被授予"顺化朝廷参议"虚职,月薪仅相当于法属印度支那银行普通职员的三分之一。多数落第举人转向教育领域:12人进入河内师范学校任教,8人开办法文私塾,更有甚者如范五老,在西贡创办了越南首家会计事务所。这种人才分流预示着传统士绅阶层的瓦解。

四、历史余响:科举废除后的文化震荡

1919年科举废除引发连锁反应:顺化孔庙当年秋季停止祭祀,32块进士题名碑被移至殖民博物馆;以汉字书写的《大南实录》编纂工作终止,转而用法文撰写《安南王国史》。但科举文化仍以变异形式存续——1922年启定帝大婚时,礼部仍按科举礼仪举行"恩荣宴";1945年保大帝退位诏书,仍使用科举时代的"骈体文"书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法国殖民者后来发现,科举废除导致越南基层官僚体系瘫痪,不得不于1923年恢复"乡试",改考算术、地理与法文,史称"新科举"。这种制度反复暴露出殖民统治的文化困境——当传统选才机制被连根拔起时,任何替代方案都难以填补其留下的权力真空。

越南最后一次科举犹如一扇时空之门,门内是朱子理学笼罩的贡院,门外是法兰西三色旗飘扬的殖民都市。这场考试既非纯粹的封建余晖,也非彻底的现代转型,而是传统与现代在殖民语境下的畸形嫁接。当末代进士们脱下儒服换上西装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科举功名,更是一个文明在剧变时代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至今仍在越南社会的文化记忆中隐隐作痛,提醒着人们:制度的终结从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新叙事开始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庞涓算名将吗?——从历史视角解析其军事地位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将星璀璨,庞涓作为魏国名将活跃于历史舞台。关于他是否称得上名将,需结合其军事才能、战略表现及历史评价综合分析。  一、军事才能与实战表现  庞涓在魏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训练的魏武卒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