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精忠报国”的纹身,到明朝就行不通了,果然还是被岳飞坑了。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后世人的教育和励志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呢,很多的后来人也以此为典范而效仿,也在自己的身上刺下类似的刺青。

  不过据说到了明朝,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

  当时有几个刺了“精忠报国”的例子,不但触犯了禁忌,而且还遭到了吃瓜群众的嘲笑。其中一个例子来自精英阶层,他就是大儒王阳明的弟子,黄绾。

blob.png

  黄绾是嘉靖九年时的南京礼部右侍郎,当时被河南道御史张寅弹劾十事,其中就包括了贪污等。黄绾当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也立马上书称对方是公报私仇,还说自己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忠心可鉴。然而,黄绾的这个爆料,反被张寅再次上奏折参了一本,扣上了一个更大的帽子,那便是“欺君罔上”。

  由于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同张璁等新进士大夫之间围绕着当时“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一场政治争论)中,黄绾和他的老乡兼战友张璁是站在一起的,是和嘉靖皇帝站在同一阵营的。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虽然前几次黄绾也都被弹劾,可都没啥事儿。

  然而这次“精忠报国”一出来,皇帝却下旨让人核查。最后的结果是,以双方都无事结尾。可“精忠报国”这一段,却使得黄绾沦为了众人的笑柄。

blob.png

  最早记录这事的是王世贞的《弇(yǎn)州史料》,此外焦竑(hóng)的《国朝献徵录》、茅元仪的《暇老斋杂记》、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冯梦龙的《古今谈概》,直至俞樾的《茶香室续钞》,都以“故事永流传”的姿态,一直延续着这个笑谈。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来自底层军人。

  “正德五年,军余刁宣上疏自言刺‘精忠报国’四字,杖三十,发海南充军。”简单来说,就是军营里一小兵,为了表达满腔热情也在背上刺了这四个字,没曾想这种行为触犯了军纪,被杖责了三十,发配到了海南去充军。

  那么我们不禁要好奇了,为何岳飞在背上刺这四个字就是佳话呢?而放在别人身上就是相反的效果呢?

blob.png

  对此,我们只有猜测,具体到黄绾的例子,他触犯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诸多禁忌,一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二来是放弃了与皇权制衡的清流知识分子的操守。很显然,后一条更为犯忌。

  另外岳飞当年可是冤死的,宋高宗赵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大呼冤枉的时候露出了这四个大字,现如今又有人刺这几个字来表忠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在讽刺皇帝像宋高宗一样的昏庸吗?所以为了保持明君的形象,还是跟这种人保持距离比较好。

  至于那个底层的军人,很显然是就自不量力了,“国”,并不是他一个小角色能够“报”的,他所做的只需要是服从命令,而不是站到那么高的高度,为国家操心。

blob.png

  换句话来说,那个底层的军人刺字表忠心,到底是重用你还是不重用你呢?用的话你的能力又达不到,不用的话又容易引人说不辨忠奸的闲话。

  所以,对于他,连个解释和罪名都没有,直接一顿打,发到海南充军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