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明明不是长子,最后却坐上了皇帝,就因为这一点!
2018-04-23 17:20:20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逢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看都没看上一眼,就到前线去打仗了。大概七年后,朱元璋准备正式登基称帝了,这才想起来给这个在战乱中出生的四儿子以及其他儿子们起名字,祷告太庙后,已经7岁的朱棣总算有个名字了。

blob.png

  跟所有非嫡长的兄弟一样,朱棣10岁封为燕王,17岁就被撵出了应天府,来到了黄沙漠漠的燕京。然而,或许是一种巧合,生于战乱中的朱棣作战十分彪悍,当藩王时,他曾多次参与北方的战事,还两次率师北征,功勋显著。不过,他依旧只是藩王而已,即使嫡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没有考虑他,而是让嫡孙朱允炆做了储君。

blob.png

  朱允炆登基后,天下已然太平了,但像朱棣这样的皇叔藩王却在边关拥兵自重,于是朱允炆挥起来了削藩的大棒。如果历史有“剧本”的话,朱允炆手里的剧本肯定是朱棣等人接受命运的安排,从此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地主,但朱棣却没有按套路出牌,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仅用了四年就把朱允炆赶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就事论事,朱棣并不没有天生优势,却能取得如此成绩,无外乎以下原因——

blob.png

  第一,不愿坐以待毙,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信心。削藩是朱允炆的既定策略,只不过是如何实施的问题,看似文弱的朱允炆却以雷霆手段罢黜了五个皇叔的王位,或是软禁、或是削籍为民、或是发配边疆,毫不手软。朱棣虽然在藩王中功劳最大,但迟早也会落到被削的田地,与其像其他藩王一样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允炆先是调集30万大军,后又派出了50万大军,而朱棣起兵之时,不过区区几万兵力,而且被冠以叛乱之名,兵源、粮草都十分紧缺,而朱允炆却从容不迫,时间充裕。

blob.png

  朱棣虽然作战经验丰富,胜多败少,但也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更何况主将张玉都战死了。但在如此不利的境况下,朱棣却敢冒险领着一支孤军,由燕京出发直奔应天府(即当时的京师)而来,最后,朱棣赢了。

blob.png

  第二、天子守国门,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但并不急躁。朱棣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之后,北方防务空虚,而住在应天府心里总有阴影,于是很快就萌发了迁都燕京的想法。朱棣登基的第一年,便刻意提高燕京的地位,将它定位为“行在”,同时慢慢有计划地迁移民众前往燕京地区,包括商人、富民等多层次的人。第四年,朱棣又下令按照应天府的样式,在燕京兴建皇宫、城垣。第七年,他又以燕京为基地,兴兵北伐,与此同时把自己的陵墓修在了燕京地区。第八年,趁着北伐回师之际,朱棣又下令打通南北运河,让南方的粮食物资都能源源不断地进入燕京了。第十四年,一切时机都已经成熟了,朱棣才公开商议迁都燕京地区,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他毫不留情,却不革职或严惩。但是刚迁都不久,就出现了雷击事件,所谓天有异象,众人纷纷表示迁都有违天意,但朱棣却顶住压力,处死非议的官员,这才以铁腕的手段实现了迁都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