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结果怎么样?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历史影响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指俄国首相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1906~1911在任)于1906~1911年推行的、旨在摧毁村社制度(见俄国农奴制度)、扶植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

blob.png

  经济

  不可否认,斯托雷平的铁腕措施确实收到了经济上的奇效。其中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8%,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超过整个斯大林时期,而俄国的粮食产量超过了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国粮食产量的总合,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如果联想到苏联长期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这个成绩更显得难得。诚然,斯托雷平通过"先稳定,后改革"创造了沙俄经济史上的黄金奇迹,但是他认为经济的富足自然带来政治上的自由,他阻碍宪政进程,试图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稳定的秩序换取人们的支持,却心愿落空。俄国尝到甜头的同时却种下了酸果。

  贫富差距

  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导致更大的贫富差距,村社的解体让封闭的农民逐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也让他们对政治生活更加关注。但是斯托雷平拒绝根本的"政治改革",漠视民众的诉求,各项措施以权贵利益为本位,不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改革实际上是有权势的私有者对无权农民的又一次剥夺,给农民带来沉重的苦难。而贵族和地主也认为改革剥夺了本属于他们的利益。最终导致地主、民主宪政派、革命派、民粹派、农民等左右各派均反对,甚至沙皇也不满意他的改革,与之关系紧张。每次觐见沙皇时,斯托雷平在公文包上都写好了印上当日时期的辞呈,"时刻准备接受圣上旨意的突然改变"。如果不是皇太后的干预,斯托雷平在1911年春就被沙皇赶出了朝廷。

blob.png

  局限性

  然而由于社会中固化的利益冲突,即便在斯托雷平的铁腕下,原有体制下的继续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难,社会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群众中不满和敌对情绪激烈,斯托雷平在剧场陪同沙皇看戏时被一个对社会心存怨恨的民粹分子杀死,最终未能逃开他人生的第十一次刺杀,在遗憾中饮恨而终。

  在他死后,社会控制骤然弱化,兵营之中革命学说流行,士兵人人思变;知识分子远离政治,而一个粗俗淫邪、不学无术的农民却堂而皇之成为沙皇夫妇的座上宾,甚至能够决定俄国在一战中的军事决策:俄国军队在一战中直接使用明码传播军事信息,并对采取"暗码"感到无法理解。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俄国统治制度的衰朽和管理的混乱,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烈度的暴风雨即刻到来。斯托雷平的改革没能解救俄国,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同样悲剧的还有他自己,以及俄国的历史与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