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太后差在哪里呢?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掌权后,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进程,开展自救。在大海的另一边,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开展了“明治维新”。

  清朝和日本当时面临着相似的境况,那就是国家制度僵化、经济凋敝、社会落后,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两国都拿出了因应之策,一个搞“洋务运动”、一个搞“明治维新”,但结果大不相同。

  正如我们已知的,原为朝贡国的日本摇身一变成了充满狼性的侵略者,在甲午战争中将宗主国打得稀里哗啦,侵占了清朝大片国土。

  慈禧太后。

  何以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有很多分析的角度,今天我们聚焦到领导者身上。国家强弱跟领导者个人品质息息相关。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分别主导着国家的航向,我们不禁要问: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到底差在哪里?

  第一,慈禧太后思维保守,对世界大势认识不足,缺乏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知识。

  跟道光帝、咸丰帝相比,慈禧太后的视野已经算是比较开阔,起码她能承认“夷”也有长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也。但相对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来说,她的认识又是明显不足的。

  她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却没有看到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她看到大批外国人进出中国,却不知道近代化的外交是何物;她看到了国库空空如也,却不知道如何发展经济,仅仅加捐加赋而已。

blob.png

  维新前后的明治天皇。

  维新前后的明治天皇。

  相反,明治天皇则放下思想包袱,不仅仅是学习先进技术,更是全面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掀起工业化浪潮,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和军事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世界看齐,建设世界一流强国。

  第二,慈禧太后变革的决心不足,未能突破利益集团的桎梏。

  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应对“时艰”,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作乱,一旦“时艰”过去,她就无心继续深化。从她1861年上台执政到1900年庚子之乱这40年的时间,“洋务运动”始终停留在技术层面,制度改进乏善可陈。

  被太监环绕的慈禧太后。

  再说了,她的着眼点也不是让中国跻身先进国家之列,她要确保自己大权独揽,也要确保皇族利益至上。所以,她玩起了高超的平衡术,当洋务派势力大的时候,她就扶植顽固派;当顽固派抬头的时候,她就给洋务派一点甜头。左左右右,她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带头大姐”。

  明治天皇则一心推进富国强兵,在改革中慢慢扩张自己的权势。他强力“倒幕”,取消武士阶层特权,废除“士、农、工、商”身份制度,一切都为维新铺平道路。

  第三,慈禧太后对个人的舒适生活看得比较重,大量金钱被挥霍浪费。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的故事。有学者估计,为了重修颐和园,她先后投入了3000万两白银,其中就包括挪用海军军费。也就是在这期间,北洋海军未再添置舰艇,而日本海军则快速发展。

blob.png

  清末颐和园。

  斥巨资重修颐和园,只是一个缩影,慈禧太后日常的奢华生活不胜枚举。比如,每个月她餐桌上消耗的猪肉和鸡鸭超过2000斤。

  在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则是另外一种姿态。他自己带头捐款建设军队,取消了车马仪仗和宫廷歌舞,将御膳四碟八碗撤了,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两餐。且不说这种节俭能省下多少钱,此举在鼓舞士气方面的作用就不可小视!

  “明治维新”不足30年,就让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成了宰割清朝的侵略者。这与明治天皇开阔的视野、坚定的决心、得力的举措息息相关。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就没有这种魄力,错失了清朝扭转国运的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