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真的有隐情吗?
2019-06-28 15:25:33 窦线娘 释法泰 王颁 杨爽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炀帝亡国,与三征高句丽关系密切,不仅损耗了隋朝国力,而且造成百姓民不聊生,激发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隋炀帝没有成功。比如当年秦始皇,不也南征北战,也是滥用民力,但因为打赢了,所以依然能够维持统治,而隋炀帝却没能成功,损兵折将耗费国力之下,才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按照《隋书》记载,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第一次因为杨广指挥错误,第二次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高句丽“诈降”,说是臣服却是不服,却骗过了杨广。但对于第一次兵败高句丽,考古却证实隋炀帝之败另有隐情。

image.png

  对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书》记载的内容令人震撼,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直接涉及战争的人员350余万。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按照《隋书》记载,将士113.38万,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这就高达350余万。如果再算上间接服务人员,隋炀帝为了这一战投入不下500万人,可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估计高句丽总人口也就500万人。

  既然如此,隋炀帝为何惨败而归呢?《隋书》记载来看,主要是隋炀帝指挥失误,比如在攻打辽东城时,隋炀帝要求“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于是每一次隋军就要攻陷辽东成时,高句丽就使诈高喊投降,随后又继续抵抗,如此往复多次,消耗了隋军斗志。

  尤其是宇文述九军之败上,当时隋炀帝命令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追敌军,结果这一战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不敢相信:

  《隋书》: 初,渡辽九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

  渡过辽河的30.5万将士,最终返回辽东城的只有2700人,这一战损率估计也是千古无二了。即便血腥残酷的长平之战,赵军逃出的将士,估计也不止2700人吧。

  这一战失败,从《隋书》记载来看,应该也是隋炀帝的指挥问题,因为他要求“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所以导致九军配合出了问题,最终大败。

image.png

  总而言之,从《隋书》记载来看,隋炀帝第一次兵败高句丽,几乎全部都是隋炀帝的问题。然而,考古证实隋炀帝兵败高句丽却另有隐情!

  上世纪至今,辽东、陕西等地挖出了不少隋朝将军古墓,其中不少墓志铭上,就有和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有关。其中,有6块墓志铭的记载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秘密!

  根据墓志铭记载:至少有6个高级将军非战斗死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其中既有辽东道主杨雄,也有大将军刘德!

  可以想象,这只是考古发现的6个高级将军死于涿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以及中低级军官和士兵,非战斗减员可能更多,自然而然会对出征高句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image.png

  让大将军刘德、辽东道主将杨雄等6个高级将军,短时间之内死于同地,显然不是水土不服、不是生老病死,而应该是疾病或小范围的瘟疫之类。虽然得到控制,但对隋军打击不小,对战斗力有较大削弱。对于这一可能,史书记载也给予了佐证:

  秋,七月......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当时涿郡是隋军征讨高句丽的大本营,征讨高句丽的前一年,“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粮草大军都向涿郡聚集。

  因此,大量人员聚集,农历七月的最热天气,加上又不注重卫生防疫,“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之下,更容易爆发疫病。结合墓志铭的记载,和史书这一描述,不难想象当时隋军战前经历过一次灾难,导致不少非战斗减员,甚至影响了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上图注:隋朝和高句丽一共打过四次,第一次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但每一次都以涿郡为出击的大本营。

  然而对于涿郡存在的非战斗减员灾难,《隋书》却没有记载。有趣的是,比《明史》难产好一些,《隋书》也是难产,李渊在位时,“编修数年过后,仍未成书”,一直到贞观三年,由魏征“总知其务”,主编《隋书》之后,经过7年才编撰成功。鉴于李世民对玄武门事变的颠倒黑白,所以不免让人恶意猜想,李世民对涿郡之事也隐瞒了,目的是抹黑隋炀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