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王朗诸葛亮阵前痛骂以致死于马下,历史确有其事吗

  诸葛亮统兵北伐,智取三城后,魏明帝曹欲急忙派大将军曹真为都督,拜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大军直至祁山拒敌。王朗自恃元老,博古通今,有口辨之才,在阵前劝诸葛亮投降,诸葛亮一阵大笑之后,鼓其三寸之舌,将王朗助封为虐、欺君阁上种种奸侯无耻之事,当众痛骂,气得王朗大叫一声,死于马下。

image.png

  历史上的王朗的确死在诸葛亮首次伐魏的这一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9年)。但这一年,王朗没有被魏明帝任为军师,随曹真去前线,当然也就谈不上被诸葛亮骂死。不过,诸葛亮又确曾骂过王朗。

  诸葛亮骂王朗,是写文章骂的。和王朗一起挨骂的,还有魏国的华歆、陈群、许芝、诸葛璋等人。骂的时间,是在王朗死的前五年,即刘禅刚继位不久。当时蜀汉正值多事之秋,刘备伐吴失败,元气大伤,南中又发生叛乱。在这种情况下,魏国这几个名士大臣,都分别给诸葛亮写了信,所谓“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劝诸葛亮顺从夭命,纳土归降,作魏国的藩属。诸葛亮当然不会买账,也不一一作答。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写了一篇称之为《正议》的文章。这篇古代出色的政论文,被陈寿收在《诸葛氏集》里,而为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上所引用。细读此文,它和舞台上“骂王朗”那一番言词,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舞台上的诸葛亮,斥骂王朗:“……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正议》则说,王朗等“二三子各以省艾之齿(年纪不算小了),承伪指(旨)而进书,有若崇、辣称莽之功,亦将倡(逼)于元祸苟免者邪!”诸葛亮把王朗等人帮助曹王代汉,比作当年陈崇、张竦称颂王莽的功德,帮着王莽篡位一样,都将没有好下场。应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诸葛亮这篇《正议》,对激励蜀汉臣僚效忠王室,增强抗击曹魏的信心,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诸葛亮眼中,视王朗为一大奸臣,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身处汉末乱世的王朗,不仅以其学识才干成为魏国名臣,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尤为当世所称道。王朗,字景兴,东海(今山东郊城西南)人。以通晓经学,拜郎中。曾师事太尉杨赐。据《三国志。王朗传》注引《朗家传》说,王朗为会稽太守时,“居郡四年,惠爱在民”。公元一九六年,孙策掠地江东,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后被战败。孙策以王朗“儒雅”知名,而不加害。《三国志·王朗传》说他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娜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两年后,曹操上表征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自此,王朗忠心辅佐曹氏祖孙三代。

  《汉晋春秋》记载,曹操和王朗闲谈,问及孙弟何以胎占领江东时,王朗说:“(孙)策勇冠一时,有佣才大志。张子布(张昭),民之望也,北面l厄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巳。”王朗视江东孙策为“天下大贼”,与诸葛亮在戏中骂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是一个意思,三国纷争,各为其主而已。舞台上把王朗骂死,反映了作者推崇蜀汉为正统的思想。

  曹操死后,曹王继为魏王,晋升王朗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王朗本做过大理、少府,以“治狱见称”,升任掌管司法刑政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后,上疏劝曹王“育民省刑”,务养民力,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曹王称帝后,王朗改为司空。魏明帝即位后,“营修宫室”,大兴土木。王朗在邺城,看见“百姓或有不足”,衣食不饱,上疏取鉴历史,以大禹、勾践文景之治,规劝曹欲“省摇役而务农桑”,使“国无怨旷”,而致“升平”之世。于是,魏明帝转王朗为司徒,以秉国政。可见历史上这位魏国的“公辅大臣”,非等闲之辈

  陈寿在《三国志》上称道王朗“文博富赡”,为“为一时之俊伟”。《魏略》更说王朗“高才博雅”,而其性情“严整慷慨”,又“多威仪”,在个人生活上,“恭俭节约”。王朗所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他写的奏议论记,“咸传于世”。他的儿子王肃,遍注诸经,开一代学宗,成为魏国杰出的经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