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很信任儿子朱标,康熙却提防儿子胤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帝,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这两位皇帝前者是开国皇帝,后者虽然不及前者,不是开国皇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以说两位皇帝都是威名赫赫的。

  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两位皇帝在继承人身上的问题对比,那便是为什么朱元璋很信任自己的儿子朱标,父子之间亲情很浓。康熙却要提防自己的儿子胤礽,最后搞得是一点亲情都没有了。

  这个原因其实很复杂的,大概就是三点,一是朱标和胤礽的性格问题。二是明清两朝环境问题。三是朱元璋和康熙给予太子权力多少的问题。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朱标和胤礽的性格问题

  在封建王朝,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最为敏感,毕竟一个是现任九五之尊,一个是下任九五之尊。

  很多时候一些大臣出于政治投机的想法,会去支持太子,提前加入太子一党,以方便将来成为从龙之臣。但往往会造成太子势力太大,威胁到皇权统治的事情,甚至形成父子自相残杀的情况,因此古代的太子,可以熬到登上皇位的,真的不多。

  可以说太子与皇帝的关系是相当之敏感,在最高权力面前,父子二人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

  相对来说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的相处方法,在历朝历代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首先父子二人的性格,朱元璋是霸道强势,朱标是宽仁,这种组合是很好的。因为父子二人的相处,往往是平衡很难把握的,最好的状况就是皇帝强势太子弱势,这样最起码太子不至于滋生出野心。

  可以说朱标的性格,很适合当太子的,最起码是很适合当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的。

  而且朱标这个人不只是宽仁,还正大光明,为了保护大臣和与朱元璋政见不合的时候,敢直接说出来敢顶撞朱元璋,虽然有时候气的朱元璋想拔刀砍朱标,但这样正大光明的做法还是很好的,朱元璋又不是傻子,事后肯定明白自己儿子是又宽仁还正大光明,不玩什么阴谋诡计,能不放心他吗?

  当然在对待诸位兄弟上面,朱标也是宽仁的作风,史书记载朱标:“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

image.png

  再看看康熙和胤礽这对父子组合

  康熙这个人先不说,太子胤礽这个人有着很大问题,虽然这位废太子被很多人低估,并非一无是处,但就父子相处方面,胤礽是真的一无是处。

  诸如胤礽十八弟从病重到病死,胤礽一点伤心难过都没有表现出来,被父亲康熙评价为“绝无友爱之意”。当时康熙年事已高,大家都担心康熙因为丧子之痛而病倒,胤礽竟然“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是偷偷的观看康熙怎么样,意思很明显,是巴不得父亲康熙病倒然后驾崩,自己好继位。

  光是以这个人来说,胤礽的性格薄情寡义还偏阴险,对于兄弟之死是无动于衷,甚至对父亲康熙也是不安好心。

  指望胤礽这种人,怎么可能跟父亲康熙相处好呢,父子二人的关系只会渐行渐远,最后出现二废太子之事也是情理之中了。

  可以说朱标的性格,就适合当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处于弱势一方,威胁不到皇权,所以朱元璋很信任自己这个儿子。而胤礽的性格就显得薄情寡义了,而且比较阴险,不像朱标那般正大光明,是一个很不稳定分子,所以康熙自然要提防他。

  二、明清两朝的分封环境

  明朝在建国伊始,准确来说在还没有建立明朝的草创时期,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朱元璋称吴王当年,朱标就被立为世子。

  建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又迅速确定了藩王分封制,以藩王为中央朝廷的藩屏。这样客观上使太子没有压力,最起码藩王成年以后都分封到外地了,对于京城是鞭长莫及,不存在与朝臣勾结对付太子的情况。

  可以说明朝的环境使太子朱标没有竞争压力,不存在铤而走险的风险。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在康熙之前清朝在继承人制度其实根本没有形成一种制度,都是属于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

  诸如皇太极努尔哈赤死后,从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的,他的上位,更多带有推选性质。顺治帝身为皇太极第九子,他的皇位是多尔衮豪格僵持不下妥协而来的。康熙帝身为顺治帝第三子,能上位很大原因在于他对当时近乎不可救药的天花免疫。

  可以说康熙之前的皇位传递,不是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更不是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度,而是没有规则的传递,而且属于皇帝死后,或者临死之际才立储的。

  到了康熙时期,虽然以嫡长子继承制,早在康熙十四年就立胤礽为皇太子。可是之前三代皇位传递形成的观念,并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扭转过来的。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的六个兄弟被授予爵位和八旗领民。这时候长久以来形成观念开始显现出来了,各旗的满人认为这些皇子都是皇帝的儿子都有继承权,所以支持作为自己领主的皇子夺嫡,一场九子夺嫡的好戏便开始了。

  康熙可以说是九子夺嫡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这群儿子为了夺嫡,是想尽办法扩张势力,最后甚至威胁到皇权稳固。胤礽为什么会巴不得父亲康熙病倒自己早点继位呢,说白了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竞争压力太大了。

  可以说明朝的环境使朱标没有竞争压力,自然不着急扩张势力,不存在因此威胁皇权的情况,更不着急继位。而胤礽所在的清朝环境,则与朱标所在的环境恰恰相反。而这种环境往往造成的就是康熙对他的反感和提防。

  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康熙不只是提防胤礽,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其实康熙也很是提防。可以说这场九子夺嫡,已经使父亲不是父亲,儿子不是儿子了。

  三、朱元璋和康熙对于儿子的限制问题

  皇帝和太子一般闹到关系僵硬,甚至互相提防的话,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性格不好,还有就是太子权力太大,威胁到皇权,所以矛盾就出来了。

  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和康熙给予太子的权力多少,也是一个关键点。就这点来说,朱元璋干的很漂亮,一开始就没有让儿子朱标接触太多权力,不至于使朱标因为权力而滋生出野心。而康熙则不一样了,给予太子胤礽太多,使胤礽的野心越来越大。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与朱标。

  朱元璋看似放心信任儿子朱标,但对于拿捏自己与儿子除去父子之外的君臣关系,还是恰到好处的。

  在培养朱标方面,朱元璋给朱标建立了一个豪华的开国功臣团队来培养他,可谓是煞费苦心

  但在权力上,最初中书省和都督府请求仿元制,立太子朱标为中书令,但朱元璋并没有采纳,认为元制不足为法。

  还有朱标的东宫体系并没有独立出来,说白了权力不大,而且东宫官属都是开国功臣的兼职罢了,人家不可能真的是你太子一党的。

  对此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调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反正解释的很是充分。

  可以说朱元璋对于儿子朱标以父子关系来看,培养的相当尽心尽力。以君臣关系来看,拿捏的很好,没有给朱标什么大的权力,不至于使朱标滋生出野心,同时还可以使朱标不论在性格上和权力上都处于弱势一方,所以父子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朱元璋也很信任儿子朱标。

  很多人认为是朱标英年早逝了,所以父子二人没有隔阂,其实深层次的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朱元璋对待儿子朱标的方法可谓说高明至极,以这种方法来看,朱标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没有英年早逝,多活六年,活到洪武三十一年,这父子二人也不会有什么隔阂,也不至于朱元璋提防朱标的。

  再来说说康熙和胤礽

  说实话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并且对于胤礽的感情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除去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上,很明显康熙没有拿捏好,没有主导好胤礽的方向,使胤礽错的越来越离谱,这也是后来胤礽被两立两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因为清朝在康熙以前,没有立过皇太子,没有现成的制度可依,所以康熙朝才开始制定太子的各种待遇、各种权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太子权力方面,因为没有太多经验,使太子权力很大。

  这一点通过康熙批评索额图的话就可以看出:“昔胤礽初立为皇太子时,索额图怀私倡议,凡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通过这个可以看出因为康熙朝是清朝第一次制定皇太子制度,所以很多方面没有拿捏好,使太子权力过大,最后骄纵过度,是万劫不复

  胤礽在权力大了以后,因为权力过大,其缺点也无限放大。康熙批评胤礽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一二:“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未尝一事扰民,胤礽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赋性奢侈,用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以为胤礽乳母之夫,便其征索,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可以说胤礽的悲惨下场,还有使父亲康熙提防他,说白了是康熙一手造成的,给了胤礽太大的权力,使胤礽滋生出野心,干了很多骄纵之事,康熙一开始也没有及时教导他,一味地姑息之爱,最后酿成了自己和胤礽的父子关系紧张,更是使胤礽两立两废了。

  以上三点就是宋安之的个人看法,不是太不全面,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正所谓以史为鉴,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皇家父子关系,其实不只是单纯的父子关系,因为最高权力,更是君臣关系。如果把握不好君臣关系,往往会形成自相残杀的,把握的太好了,则是只有君臣没有父子,可以说其中的条条道道还是很多的,简直是一言难尽,这也是封建家天下社会的一大弊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