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不联合李自成对抗满清呢 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还不知道:明朝为什么不联合李自成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十八路反王作乱,外有满清、蒙古等异族入侵,明军深陷东北、西北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疲于奔命。那么为何崇祯不联合李自成一起对抗满清呢?不是明朝不想联合李自成,而是明朝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明朝不能联合李自成以及其他反贼,试想大明朝是当时中华大地上的唯一合法朝廷,若是别人一造反,明朝就给予承认,那不就是变相的承认自己朝廷的有问题么?明,有号刚明。从开国到灭亡一直在打仗的朝代,鲜有屈膝求和。无论英宗被俘,还是皇太极兵临城下,明廷都积极应对,不低头,就是刚。这是其一。

image.png

  其二就是崇祯皇帝是位勤劳的君主,但不是一位雄主,明朝末期,朝廷已病入膏肓,大臣各怀鬼胎,有人力战有人主和,但是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主却没有,大家一起嚷嚷,都不想承担责任。加之崇祯喜欢砍人,所以当闯王提出封为西北王,出战山海关时,大臣均只是嚷嚷着,没有大臣出来谋划,致使错失良机。崇祯皇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不能改善朝廷的窘境,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才造成了李自成的崛起。

image.png

  另外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一直都是统治者的优先选择,几百年后也是如此,统治者都怕若是统一战线的话会给反贼做大的机会,所以宁愿灭亡也要除掉反贼。崇祯生性多疑,刚愎雄猜,袁崇焕积极抗金,却被后金使用反间计而被下狱,最后千刀万剐;孙传庭因等待战机,却被诬陷拥兵自重,最后连续催战,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崇祯非乱世雄主,无治乱世之才。崇祯个人完美主义太强,缺乏政治手腕。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同时也怕担负责任、担负骂名,最终也没有放下架子,没有媾和,没有南迁。就他崇祯没有,最后缢死煤山。其情可悯,其事也哀!

  其三危险性不同,当时危及明朝政权的是此起彼伏的反贼而不是关外的女真,作为帝王肯定是要先解决危害性大的反贼了,不过谁曾想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最后反而便宜了关外的女真,只能说时也命也!

image.png

  明朝和李自成之间,是不可能互相信任的,有的只是“权宜”。明朝并非没有招安国民军,民军也并非没有接受过招安。有的民军还被多次招安。可是,一旦缓过劲儿来,他们立马就再立山头!而有的民军头领则被无情地诱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围了北京城的,是一伙曾经洗劫皇陵,逼得皇帝下罪己诏的暴乱分子。

image.png

  所以,明国(这个称呼比明朝更地道)已经不是利益共同体了,解体已成必然。即使明朝临时答应招安,也已无法控制这只力量,只能等着在不久的将来被迫“禅位”,听任被“合法”地革命。值得讨论的,其实是解体后的重建。

image.png

  明国政府已经一团浆糊了。不但君主和官僚集团互相仇视,中央和地方互相提防,军官和文官渐同水火,而且对于曾经包围北京城的满蒙联军没有切实可行的战略。所以,能够包围北京城的李自成似乎成了一个选项。

  李自成其实是个地道的兵痞。他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而且既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没有在北大图书馆饱餐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不会有满蒙给他送来金银、枪炮和顾问。所以,他对付其他尔虞我诈的民军的兼并可以得心应手,对付只知道吃香喝辣、穿金戴银、左搂右抱、前呼后拥的官贵也可以砍头如切菜,可是对于如何创建和维持一个政权,却缺乏深刻认识。这不能责怪他。毕竟社会环境不是凭个人就能左右的。所以李自成只能依靠三种力量:1,跟自己类似的兵痞,只能靠武力镇压反抗;2,经济建设还得依靠旧地主阶级来组织;3,社会体制还是延续旧制度,利用旧文人。然而,现实已经不允许他这样做了!就好像太平天国不可能持久一样。

  因为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在明国的北方崛起了满蒙联合体。满洲是一股陌生的力量,也是经历了北方苦寒磨练的力量,更是在蒙古、高丽、明国的夹缝中顽强拼搏生存下来的力量。刚刚走上统治阶级的李自成集团的军队,其残忍性跟他们相比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已经开始了无法避免的内部分裂和争权夺利!而清政权则度过了政权交接的动荡期,正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呢。

image.png

  所以说,明清之变,是垂死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被新型的满洲奴隶主政权所取代。后来有“反清复明”的运动。其实,复明就不必了。正如俄罗斯不会复苏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