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 为什么读书人对科举的热情如此低迷呢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国古代选拔官员时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要考取状元更是要经过多重的选拔,击败无数强劲的对手才能获得这样的头衔,就连取得进士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虽然参加考试的机会很多,但是每次参考的人数仍然很多,因为当时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文人非常多,通过这样的选拔能够给国家的人才库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也能给人们一个改变一生命途的机会。这样的制度在古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这件事情非常看重。

  在唐朝的时候,仅仅一个科目的参考人数就不下千人,当时每年去赴考的人都非常多,考试的场景非常浩大。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考场上尽情挥毫抒发自己的意见。许多我们熟知的文人都是经过这样的制度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从此得到一个入仕的机会,改变自己甚至家人的生活。可见这样考试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即便竞争激烈,每年仍然有不少人会去报考。

  但是这种现象在五代的时候就消失了,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坐在考场上答题,想要赢过自己的对手可谓是比其他朝代都要简单得多,因为当时不仅报考的人数少,考生的质量也非常参差不齐,有的人已经考过了很多次,但是仍然没能取得成绩,说明他们的竞争力并不强。因此在当时想要考取进士甚至是状元,与其他时期相比都不算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当时平均每年会出十几个进士,也就是说想要取得第一,只需要击败十几个对手就可以了。

image.png

  当时这样的情况其实对朝廷非常不利,读书人不愿意进入仕途,那国家会面临一个无人可用的困境。朝廷没有新人可用,考试选出的人质量并不高,这让朝廷的管理难度一高再高。因此当时的统治阶层一直推行着激励政策,在最初这种激励制度并不明显,通过了三十余年才让这种场景有了改变。而且他们采取的方法是放宽选拔的限制,让更多的考生通过报名,而对筛选官员的限制也放松了,人们更容易通过考试来取得官场的职位。

image.png

  这样的做法虽然不是什么上策,但是确实能够解决参考人数少的问题,但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人质量并不高,能够出彩的人仍然很少,只是让考场看起来更热闹些,也增加了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假若将当时的场景和宋朝相比,那反差就更加大了。因为宋朝重视文人,读书人能够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的机会很大,而且政治前途非常可观,因此即便每年都开考,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参加,而且有不少人都是多次参加,考生的质量也很高,从里面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比比皆是。

  那在那个时代为何读书人对科举的热情如此低迷呢?有学者认为是当时政治因素所致,因为政局动荡,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他们在入仕之后的前途也非常暗淡,这样一来就严重打击了读书人的热情。加上当时虽然报考人数稀少,但是这样的考试仍然是年年都举行,这样一来就将原本就稀少的生源进一步稀释。在政治清明的时候,文人们都热衷于参加考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为国家效力,但是在时局动荡的时候,人人都只想着保命,因此从考场的氛围就能看出当时那个朝代的政治前程究竟是否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