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将猜疑制度化然后再极端化,大明不亡都难!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到底因什么而亡,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崇祯: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大臣: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将死之言,却充满了无限愤恨。他愤恨误国误己的大明朝臣。

  面对君父尸首,大明朝臣又哭又拜的三十人,只拜不哭的六十人,其余则“睥睨”而过,斜着眼睛看了一下。眼睛里既有轻视又有厌恶,看不起这个曾经的君父、厌恶这个死去的皇帝。

  崇祯皇帝与大明朝臣的关系,不仅无可挽回而且无可救药。

  而君臣仇雠如此,究竟是谁之过呢?

  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或许只应该是小孩子的逻辑。找到错误改正错误、找到坏人消灭坏人,世界将是个美好的人间。真会如此吗?

  成人的世界,或许应该少问对错、少找坏人。人之相与、俯仰一生,更应该看见的是关系,更应该关注的是环境。

  1.明朝将猜疑制度化

  《江山风雨情》里,崇祯皇帝求问治国之策。

  洪承畴回答:臣以为治国始于治乱、治乱始于治心。

  崇祯皇帝问:治心从何开始?

  洪承畴再答:臣以为应该从君臣一心开始。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君臣离心了。

  洪承畴剧照截图

  洪承畴点出了君臣离心的问题,但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攻略,所以说了等于白说。

  在大明朝的权力系统中,君臣离心的问题就是一个死结,洪承畴解决不了、崇祯皇帝也解决不了,甚至大明朝也解决不了。

  古代朝堂的权力格局,一直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而明朝却实现了皇权对相权的绝对碾压,在制度层面彻底废除丞相制度,使皇帝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矛盾斗争还得存在,只不过换了角色、换了面貌。以前是皇权与相权、皇帝与丞相,而现在则是皇权与朝权、皇帝与朝臣。

  朱元璋是废除丞相制度的“始作俑者”。而朱元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猜疑,他猜疑丞相,担心丞相势大欺君。

  朱元璋剧照

  即便废除丞相,朱元璋还在猜疑,他猜疑一切掌握权力的人。于是,建立锦衣卫,监视及侦察朝堂大臣及一切掌权者。

  之前,是一个皇帝面对一个或几个丞相,而不置丞相的大明朝却是一个皇帝面对满朝大臣。

  权力分配完成了,皇帝大权独揽、大臣分权领责,君强而且十分强,臣弱而且十分弱。

  但是,权力分配与权力运行却是两回事,因为权力总得靠人来执行。皇帝权力再大再多,他也仅是一个人、仅是一个机构。而其所要面对的却是整个朝堂。

  在权力的运行中,是一个皇帝与满朝大臣的矛盾斗争。这个力量对比就太过悬殊了,即便皇帝建立一个庞大的秘书班子,也不足以对抗大明朝六部五寺几十个衙门。

  权力分配是皇帝碾压大臣,而权力运行却反了过来,是大臣碾压皇帝。

  所以,皇帝需要帮手,却不可能在大臣中找帮手,于是太监登场了。

  在朝堂之外,大明皇帝们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庞大而正式的太监官僚体系,统称二十四衙门。大明朝的中央政府有啥权力,二十四衙门,特别是十二监,就肯定有啥权力,而且他们还有附加皇帝权力。

image.png

  比肩朝堂的明朝太监

  所以,大明朝的权力游戏就是皇帝、太监和大臣们在玩斗地主,多是皇帝与太监联合起来斗大臣、斗朝堂。

  而这就是大明朝的权力生态,大明朝把君臣猜疑予以公开化,朱家皇帝明白而彻底告诉朝堂大臣,我信不过你们;进而把这种公开的猜疑制度化,建立东厂、锦衣卫和二十四衙门来看着你们。

  有此制度设计,大明朝的君臣关系基本上就甭想好了,大家只能斗,而且是战斗,甚至战斗还要流血。

  2.崇祯将猜疑极端化

  崇祯之前,猜疑因为制度化还会遮遮掩掩。而到了崇祯皇帝就没啥可遮掩了,皇帝和大臣直接正面交锋。

image.png

  崇祯皇帝剧照

  所谓遮遮掩掩,就是皇帝和大臣的斗争,还得隔着太监集团、隔着二十四衙门。

  甚至还得再隔着内阁这一层,内阁可以看做是大臣们的临时主席团或理事会,能发挥丞相的部分作用但远不是丞相。

  所以,皇帝收拾大臣,不是直接出面,而是用太监唱黑脸、用二十四衙门做牵制。而大臣不满皇帝,也不好直接骂昏君、反皇帝,而是骂太监、倒阉党。确实有过直接骂皇帝的情况,但那得打着“一切为了社稷”、“一切为了皇帝”的旗号。

  魏忠贤剧照

  而到了崇祯时代,就完全不用遮掩了,猜疑从制度化走向了极端化。

  崇祯这个皇帝,凡事都要走极端,不仅性格极端而且手段极端。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

  在位十七年,下了六次罪己诏,平均每三年就得检讨一下自己,对自己严苛如此,就别指望他对别人能宽宏大度了。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场面话,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

  在与大臣战斗这件事上,崇祯皇帝从来都是亲自出场,而太监和太监官僚机构只能充当打手。据统计,在位十七年,崇祯皇帝换了17个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而直接杀死的、关进监狱的,以及关进监狱又放出来的,已经可以上三位数了。

  要知道,崇祯皇帝收拾的可不是一般马仔,能劳烦皇帝动手的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朝廷重臣。比较有名,如蓟辽督师袁崇焕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熊文灿、内阁首辅薛国观,这些都是被直接杀死的。

image.png

  袁崇焕

  而他们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贪污腐败、也不是谋反谋逆,而是因为办事不利,要么辽东战败、要么剿匪无功。袁崇焕虽然当时说是投敌叛变,但后来平反昭雪,根本没这事儿。而崇祯杀他的真实原因,估计还是辽东战事不利,就是因为袁崇焕没把差事办好。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崇祯皇帝待大臣如什么呢?当然是如草芥,那么大臣又该怎样回报呢?

  走极端的就投降满清、胆子小的尸位素餐、实在不服的就跟你朝堂互怼。

  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在崇祯看来,全都该杀,因为他们全都没用,至少对崇祯皇帝没用。

  3.自己把自己玩死的大明朝

  外忧内患,外有辽东战事,内有农民起义。形势已经鼎沸,大明朝无力两线作战,是该重新战略布局了。

image.png

  跟不跟满清议和,来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皇帝不好直说、大臣就是不说,上下一气、只搞政治正确,都怕引火烧身、落得一个卖国罪名。

  李自成剑指北京,到底该不该迁都南京,至少得让皇帝和朝廷赶紧逃跑吧。

  离不离开北京城,来一个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皇帝不说、大臣怠工,上下一气、就是互相扯皮,都怕秋后算账、承担丢了京师的责任。

  而李自成的大炮已经震响了北京城,皇帝只能逃跑,而北京的大臣和士兵竟要为李自成看好北京城,所以不能放跑皇帝。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团,这支大明朝最能打的部队,竟然一直在路上。

image.png

  李自成

  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带着对大臣们的满腔仇恨、吊死在歪脖树上。

  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魏忠贤若在,或许仍旧如此,因为朱由检不是朱由校,他可没耐性躲在皇宫里面一边做木匠活,一边看着太监和大臣斗来斗去。

  李自成说: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皇帝是个好皇帝,可大臣都不是好东西。好人与坏人,解释不了复杂世界,也解释不了大明之所以乱、之所以亡。

  那么,大明朝因何而亡呢?

  崇祯一朝,几乎年年遭灾。崇祯一朝,经济危机不断。崇祯一朝,积弊已经日久。崇祯一朝,没有力行工商税。这些解释都是力透纸背的。

  明末天灾

  而既然是政治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关注权力这个对象,在权力格局和君臣关系这个层面来深化认识呢。

  放在权力这个视野中,是不是可以说大明朝的权力运行出了问题。

  因猜疑的制度化,导致权力分配与权力运行的矛盾极端尖锐;因君臣关系恶劣,导致权力体系和权力运行的彻底崩溃。

  制度猜疑若此、皇帝猜疑若此,君臣关系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这两者恰恰主导着大明朝的权力运行。

  所以说,大明朝就是在猜疑奠定的权力格局中自己把自己锁死,在猜疑极端的权力游戏中自己把自己玩死。

  大明劫里也有崇祯劫。崇祯皇帝没有亡国之君的作为,却因为大明的猜疑制度和自己的极端猜疑,在励精图治中断送了大明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